一、传播学大数据名词解释?
传播学大数据是指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传播现象和传播行为的学科领域。它结合了传播学和数据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大规模、多样化、实时获取的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分析和解释,揭示出传播过程中的模式和规律。在传播学大数据研究中,常用的数据来源包括社交媒体平台、网络新闻、博客、论坛等网络传播渠道。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文本分析、情感分析、网络关系分析等手段,可以获得关于用户行为、信息传播路径、传播效果等方面的信息。传播学大数据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用户的传播行为、信息传播的路径和影响因素,为决策者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传播现象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指导舆情监测、品牌传播、舆论引导等实践工作。同时,传播学大数据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如隐私保护、数据采集与处理的伦理问题等,需要研究者和决策者共同面对和解决。
二、传播学SW名词解释?
SW"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SW'.模式是: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 ->
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针对这五个要素的研究分别为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五人研究领域。从传播学视角分析某一种传播现象时,一般从拉斯韦尔的"5W模式”着手进行分析与研究,同时这也就形成了从传播学视角看问题的一种全新的视角。
三、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反馈: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的反应,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2. “两级传播”理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伊里调查的发现,对传播过程作了这样一种推测: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作用于)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产生的依据。
196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杰斯对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这项研究的成果之一,是把“两级传播”理论发展成“多级”或“N级传播”理论。
3. 传播流程: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4. 抽样调查法: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
在抽样调查中,样本数的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抽样的方式,有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大类。
5. 模式: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基本类型: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最常用的模式),数学模式
6. 受众: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是传播过程的要素之一。大众传播的受众是对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的总称。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受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受众不仅是大众传播信息到达的目的地,而且也是媒介信息的积极主动的“觅信者”。同时,受众还是大众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息源。
7. 媒介:原义为中间物,传导体,手段,工具等。在传播学中,是指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媒介包括个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如电话)和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传播的工具(如报刊)。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崛起,又出现了网络这新一媒介。
8. “两面提示”:在提示自已一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9. “把关”:传播学奠基人卢因有关群体传播的研究中提出,指在信息的流通与循环网络中,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抑制与疏导的环节。通俗地讲,是传播者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
四、传播学舆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所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舆论作为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
舆论具有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和评价性。
舆论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对决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对于决策和执行人物行为的监督。
二、对公众行为的鼓舞和约束: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鼓舞公众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等。
五、信宿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传播学(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是国家一级学科,下设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国际新闻、数字出版等专业,高考文理兼招。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执政党的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各类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涉及的领域为互联网与新媒体。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是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的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2017年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获评“A+”。
六、传播学 培养理论 名词解释?
(1)“麻醉”精神是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大众传播“麻醉性”的负面效应。媒体为了商业利润,使“信息洪水泛滥”,导致人们失去心理承受能力,社会失去感知能力。打开电视机,不计其数的信息瞬间流逝,人们压根儿来不及思考或回味它们的内容。长此以往,汹涌的信息潮必将冲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置身其中,只感觉它们的存在,却视若无睹,充耳不闻。尤有甚者,媒体对一些灾害或社会动乱信息不加解释地报道,往往引起社会的恐慌和不安。此时,大众媒介就完全丧失其应有的功能了。 (2)“重归部落文化时期”又称电子传播时代,是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是指人们的感官重新得以均衡地体验部落文化社会中村庄式的接触交流。在口头传播的部落文化时期,人的感官可以同时受到刺激,处于和谐状态,而以文字印刷为代表的媒介技术促成了感觉的隔离,使人脱离了“部落文化”。电视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综合了各种感觉,所以,电视这一新兴电子媒介的出现,可以使人类重归“部落文化”。谢谢!
七、传播学史罗杰斯名词解释?
《传播学史》是200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罗杰斯。本书是适合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的学者的必读物。
八、传播学的风险社会名词解释?
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
中文名
风险社会
外文名
Risk society
适用领域
社会
所属学科
社会学
九、传播学趋同心理名词解释?
1、群体的组织性:是指使群体的互动和共同性得到的机制。
2、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及群体归属意识。
3、群体归属意识: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
4、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
5、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6、群体传播:指群体与成员、成员之间的传播互动机制,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7、群体压力:是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8、信息压力:指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
9、趋同心理:也叫遵从性,指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10、集合行为: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等,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11、群体暗示:指的是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一种传播方式。
12、群体感染:指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13、流言是一种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14、组织:是指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15、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玩传播两种,它们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不可少的
16、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指的是信息沿着一定的组织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
17、下行传播: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
18、上行传播:指的是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
19、横向传播:指的是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互相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横向传播具有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的特点和要求。
20、组织内的非正式传播:指的是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
21、信息输入:是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活动。信息输入的渠道包括与外部保持联系的部门和员工、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及互联网络等
22、信息输入:广义上,组织任何与外部有关的活动及其结果都带有信息输出的性质。狭义上指组织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信息输出活动,即组织的宣传活动。
23、公关宣传,是指组织为了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
24、广告宣传,是一种以付费形式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的大面积宣传活动,是社会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广泛采用一种信息输出方式。
25、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是企业组织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
十、传播学中知识的名词解释?
、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