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大数据 > 意大利工业发展历史?

意大利工业发展历史?

一、意大利工业发展历史?

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迅速扩展。

受此影响,到19世纪上半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开始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意大利虽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明显滞后且发展缓慢,主要是外来的民族压迫和封建割据,严重阻碍了意大利的正常发展。当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行或完成工业革命的时候,意大利还在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而战。因此意大利的工业革命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滞后,发展程度不高。二是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到19世纪末意大利才抓住机会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并在20世纪初成为欧洲主要工业国家之一。

二、欧洲工业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公元前1世纪至19世纪。据可考史料记载,从公元前1世纪起在德国境内就有了炼制生铁的记录。12世纪出现了木炭高炉炼钢法,实现了铁矿石溶炼。但当时所炼制粗钢的含碳量较高,仍不具有锻造性。这一阶段的炼钢业因生产力水平所限,基本以大型家庭作坊的形式出现,产量极低,尚未真正进入工业化阶段。

第二阶段, 1811年至1914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各种新的生产交通工具的发明对钢材需求量急速增加,直接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各种新式炼钢法也纷纷问世。19世纪初搅炼法(Puddel-Verfahren)[i][1]被引入德国,,开启了德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序幕。1811年,阿弗瑞德·克虏伯(Alfred Krupp)在埃森(Essen)建立了德国历史上第一家铸钢厂,随后在鲁尔区(Ruhrgebiet)各类炼钢厂纷纷建立。1850年普鲁士地区钢铁业的雇员数已多达13500人,产量突破了21万吨。1864年德国工业家弗里德里希·西门子(Friedrich Siemens)和威尔翰姆·西门子(Wilhelm Siemens)与法国人皮埃尔·马丁(Pierre Martin)共同发明了平炉炼钢法(SM-Verfahren),这是德国钢铁工业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在德国一直使用长达132年,是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炼钢技术之一。炼钢技术的提高加速了钢铁工业地区聚集及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1887年阿弗瑞德·克虏伯去世时克虏伯钢铁厂已经发展成为拥有20000名员工的钢铁巨头。从1811年到1914年这100年之间,德国钢铁工业经历了跳跃式的发展,到一次大战前行业雇员总数达44万余人,生产效率提高了25倍之多,钢铁生产总量到20世纪初已经突破200万吨,奠定了德国工业强国的基础。

第三阶段,1914年至1945年。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其钢铁工业也进入了垄断扩张阶段,经济垄断与政治独裁相结合及钢铁工业的全面军事化成为这一时期德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两大特点。一战后德国钢铁工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得以迅速恢复,到1929年德国再次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产钢国。1931年弗里茨·蒂森(Fritz Thyssen)加入纳粹党,标志着德国钢铁工业全面与纳粹势力结盟,而另一家钢铁巨头克虏伯钢铁公司则大发战争财,成为两次世界大战德国最大的军火供应商。客观上两次大战刺激了德国钢铁工业的井喷

三、秦皇岛工业发展历史?

秦皇岛市近代工业始于1893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形成了部分工业遗产。秦皇岛市工业遗产主要分布在秦皇岛港口、山海关铁路及桥梁厂等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9处港口近代建筑群和耀华玻璃厂旧址;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8处港口近代建筑群、3处山海关近现代铁路附属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秦皇岛中国煤矿工人学校原址、京奉铁路汤河桥、锅伙、长城煤矿旧址。

据介绍,秦皇岛市的工业遗产类型包括厂房、仓库、码头等,目前保留工业遗产虽多为它用,但基本保持着原貌,由于缺少必要的维护,保护现状不理想,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四、山西工业发展历史?

太原工业太原工业,以重工业、能源工业、化工和军工为主,具有百年发展历史,是山西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以太原兵工厂为起源的山西兵器工业的生产基地,是山西省的主要老工业基地。中文名太原工业属性山西工业、山西老工业基地、山西兵器工业特点重工业、能源工业、化学工业、军事工业地域太原市工学院太原工学院、太原化工学院、华北工学院

五、我国工业的起源?以及发展历史?

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起加速发展,先后研制出了点焊、弧焊、装配、喷漆、切割、搬运、包装码垛等各种用途的工业机器人,并实施了一批机器人应用工程,形成了一批机器人产业化基地,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六、冶金工业的发展历史?

冶金技术从古代陶术中发展而来。首先是冶铜,铜的熔点相对较低,随着陶术的发展,陶术需要的温度越来越高,达到铜的熔点温度,而在陶术制作过程中,在一些有铜矿的地方制作陶术,铜自然成了附生物质而被发现。古人也慢慢掌握铜的冶炼方法。青铜时代大约源于4000 ~ 5000年前。

之后便是铁器时代,它被认为是始于2000多年前,由铁制作的农具、手工工具及各种兵器得以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最后关于炼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钢的国家之一。考古工作者曾经在湖南长沙杨家山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发掘出一把铜格“铁剑”,通过金相检验,结果证明是钢制的。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中国最早的钢制实物。它说明从春秋晚期起中国就有炼钢生产了,炼钢生产在中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七、氧气的工业生产发展历史?

世界上早生产制氧机的国家是德国和法国。

  1901年,德国的林德公司在慕尼黑市建立低温设备制造车间,并在1903年生产出台10m3/h制氧机。

  1902年,法国在巴黎建立空气液化公司,继德国之后,于1910年开始生产制氧机。

  在三十年代以前,基本上只有德国和法国能生产制氧机。当时制氧机主要只能满足焊接、切割用氧及化工所需的制氮设备。生产的制氧机为主要为中、小型,其容量为2m3/h~600m3/h,品种约200种。采用的制氧机流程为高压和中压流程。

  1930~1950年,除德国、法国,尚有苏联、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也开始生产制氧机。

八、东北重工业基地发展历史?

东北的老工业基地起步很早,在清朝末年就由日本的企业在此设厂,利用这里的煤、铁、石油资源,主要发展军工。日本在此一直经营到抗战结束,所以这里的基础工业设施比较完善,解放后,这里产出新中国第一桶石油,第一台机床,第一辆汽车等等。

现在形成了以大连,沈阳,哈尔滨,长春为轴线的东北工业基地。辐射有齐齐哈尔,大庆,吉林,鞍山,本溪等等工业城市。

辽宁主要以钢铁和机械重工业为支柱;吉林则是以汽车和新兴的生物医药为主,而黑龙江重在石油和煤炭工业。

另外东北也是中国主要的军工业基地

九、六轴工业机器人发展历史?

六轴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刚性自动线和柔性自动线的两个时代。就目前而言,在国内二者均有之。

刚性加工自动线的输送分为棘轮棘爪、摆杆、抬起步伐、机动滚道等形式。

随着加工中心机床的发展,由其组成的自动线逐步替代组合机床组成的自动线,它以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优点,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并称其为柔性加工自动线。

这种以加工中心机床组成的柔性加工自动线,就其输送装置或输送带依然为刚性,这类柔性自动线可谓是准柔性。

当今的柔性加工自动线又有了飞跃,输送形式以刚性加柔性(六轴机器人)并存,或纯柔性输送,即输送系统全部由桁架机器人组成,这是真正的柔性加工自动线,即主机柔性,输送系统也柔性。

如主机是高速加工中心配以六轴机器人输送,又称之为敏捷柔性加工自动线,是敏捷制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动线采用六轴机器人输送后,输送步距可根据机床的配置随意改变,自动线上的机床与机床之间的安装位置不再象刚性输送那样,按照输送步距或步距倍数的要求进行严格的安装,且输送速度也可根据生产节拍及输送的距离而改变。

而真正体现柔性输送的重要一面是,当被加工零件的产品改变后,输送部分不会不适应而全部更换,只要改变输送程序和机器人局部结构即可。

十、辽宁工业大学的历史发展?

辽宁工业大学

学校始建于1951年,原为锦州工业专科学校;

1960年4月,升格为锦州工学院;

1992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辽宁工学院;

2007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工业大学。

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之前,是辽宁省唯一的省属本科工科院校

1993年,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扶持的四所高校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