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三大著作?
三部著作成书按照先后顺序排列的话分别是:《诗经》、《春秋》、《论语》。《诗经》成书于东周时期;《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2、《春秋》后世影响
无论从哪方面考量,《春秋》的开创之功都是无可争辩的。它的编年体例,为史学三大体例之一,“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垂范千秋,继之者众,《资治通鉴》最称出类拔萃。
它的私修性质,打破了官方对史学的垄断,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先声。而“二十六史”中,私修者多达三分之一,亦可说是受其引领所致。
它的春秋笔法,姑且不论有多少后人穿凿附会之处,但其本身所彰显的史学精神却勿庸置疑,那便是勇敢无畏,刚直无私。中国史脉能绵延至今而不断,与孔子当初所赋予的那股坚韧之气息息相关。
3、《论语》后世影响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二、论语十大思想分类?
一、为政以德
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
2.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也叫“德治”或“礼治”。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⑤取信于民;⑥讲究礼节。
3.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二、克己复礼
1.克己复礼
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2.礼与仁的关系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3.孝与仁的关系
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尊敬兄长。“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
1.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改革”目标是要“复礼”,回到他想象的周代,也许他很“天真”,但这毕竟是一种历史的退步,因此,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后的顽固不化,退一步说,这也是一种缺少科学理性的精神。
四、仁者爱人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1)“仁”的根本:孝顺父母(“孝”)、尊敬兄长(“悌”)。
(2)“仁”的具体准则: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
(3)“仁”的具体表现:诚心诚意地协助盲人、同情有丧事的人、善待自然等。“仁”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深奥理论,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4)“仁”的最高境界: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
(5)要做到“仁”的途径和方法:“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6)施行“仁”而达到的理想效果:使老人安逸、使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
2.判断“仁者”的标准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但孔子的“仁”的最高标准是看一个人是否对社会、对百姓做出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讲求小信小节。
三、论语四大类?
分别是文、行,忠,信 。文为文字文献知识,行为个人行为规范。忠是忠于职守,信是讲求信义。文和行都属于外在的修养,忠和信则是内在的修养。
四、论语为什么叫论语
论语为什么叫论语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时代开始流传至今,被誉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那么,为什么我们将这部经典著作称为《论语》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深度探究这个问题。
首先,作为一本古代经典著作,《论语》这个名称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字面上看,《论语》这个词组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论”和“语”。其中,“论”取自《尚书·虞书·大禹谟》中的一句话:“犹之未始,言论必信。”这句话意味着言谈之中的思考和辩论必须要有真实可信的内容。而“语”一词的涵义在古代通常指的是古人的言行记录。因此,“论语”一词更加准确地表达了这部著作的特点,即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之间的言行对话。
其次,《论语》之所以被称作《论语》,还与其内容和风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部书是以孔子及其学生的名言警句和对话记录为主线,大部分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与他的学生们关于人生、道德、政治、教育等诸多问题的交流对话在《论语》中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些对话以其言简意赅、简练明快的特点被后人奉为箴言佳句,成为风靡千古的格言。正是这种以语言为主要形式的辩论和交流,使得《论语》这个名称更能准确地概括这部著作。
此外,《论语》凭借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成为世人称颂的经典之作。孔子及其学生们在《论语》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的思想和道德规范的理论,对于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思维观念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强调“仁者爱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试图通过个人修养、家庭道德和政治改革来达到社会和谐与国家安宁。《论语》中的各种智慧格言和道德观念正是其思想精髓的具体体现。
正因为《论语》这部古籍凝聚了孔子及其学生们的智慧结晶,以及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因此其名称为《论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代表性的称谓。这个名称的广泛使用,也使得后世对于这部作品的了解更加深入。
总而言之,《论语》这个名称在形式和内涵上都充分表达了这部经典著作的特点。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对于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论语》这个名字将继续代表着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
五、有关《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的去复习,难道不快乐么?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来,难道不高兴么?别人不了解我而我不生气,难道不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君子么?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文: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译文: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道理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六、四大论语是哪四大?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国学经典分别为:《周易》、《老子》、《论语》和《孙子兵法》
1《周易》
作者是姬昌。三易之一。儒家尊为六经之首。玄学、道教奉为三玄之一对其性质,认识不一,主要有以下观点,(1)卜筮书。《周易·系辞上》具体介绍大衍之数的卜筮法,卦爻辞中有大量的吉凶占语,史书认为《易经》之所以免遭秦火,正因其为卜筮书。
2《老子》
《道德经》,又名《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论语》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
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
七、论语四大名著?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四书五经的存在为我们追朔历史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对社会规范、人际交流和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它们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是国学入门的必读之书,也是加强个人文化修养的不二之选,同时也是研究古史的宝贵材料。
八、如何看待《论语》?
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是原标题。
论语作为孔子思想的原典,被奉为经典世代传颂。
一方面它帮助古代官员树立了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因为其伟大被作为洗脑的工具。
九、《论语》为什么叫“论语”?
《论浯》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之名,乃编纂者所定,一般认为,“论”即论次编纂,“语”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语经论纂,故称《论语》。《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十、论语婚嫁
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婚姻的形式和意义也有所不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婚姻被视为家庭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伦理的重要方面。《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关于婚姻的观念和价值。
婚姻观念的转变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三纲五常”等一系列家庭伦理观念,其中也包括了对婚姻的看法。在古代社会,婚姻往往是由父母之间商定的,子女很少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而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远交近攻”、“不以喜怒哀乐之未发于色”的观点,强调了婚姻应该基于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而非单纯的利益考虑。这种观点的提出,对于当时的婚姻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婚姻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在近代中国,随着现代意识的觉醒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婚姻的自由度和选择权逐渐增强,夫妻关系也逐渐变得平等和和谐。
婚姻制度的演变
在古代中国,婚姻制度主要是通过“媒妁之言”来实现的,父母之间商定好婚姻后,再通过媒妁来联系男女双方。而在近代中国,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法律的规范,婚姻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世纪初,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逐步推行“自由婚姻、男女平等”的方针,禁止包办婚姻和封建礼教的束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婚姻制度也逐渐完善和规范,包括离婚制度、婚姻登记制度等。
婚姻与家庭伦理
在中国古代家庭伦理中,婚姻被视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提出了“三纲五常”等一系列家庭伦理观念,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和理解。婚姻作为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也需要基于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发展。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婚姻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如何平衡个人的自由和家庭的责任,如何处理夫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都是婚姻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探索,以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方式来看待和处理婚姻问题。
结语
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家庭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论语》等经典著作也对婚姻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和观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进步,婚姻观念和制度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和反思婚姻问题,以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方式来看待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