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大数据 > 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

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

一、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

介绍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

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套用于管理地理信息和土地相关数据的专业软件系统。它集成了土地利用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应用等功能,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土地资源管理解决方案。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帮助用户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合理布局和高效管理,对于相关行业的决策者和研究人员具有重要的意义。

系统特点

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 全面的功能模块:系统包含了数据采集、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可视化展示等多个功能模块,满足用户在土地资源管理全过程的需求。
  • 高效的数据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能够对海量土地数据进行快速存储、查询和分析,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 灵活的空间分析:系统集成了丰富的空间分析工具,能够对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多维度、多角度的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直观的可视化展示:系统提供了直观的地图展示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地图界面直观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便于快速决策。

应用领域

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

  • 土地规划管理:系统可以协助土地规划部门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 农业生产:农业部门可以利用系统分析土地利用情况,优化农田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 城市建设:城市规划部门可以利用系统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管理和规划,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 环境保护:环保部门可以利用系统对污染源分布进行分析,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系统优势

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性强:系统针对土地利用领域的特点进行设计,功能丰富,操作简便,满足用户的专业需求。
  2. 稳定性高:系统采用先进的技术架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
  3. 定制化服务:系统支持定制化开发,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进行功能定制和界面定制,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4. 持续更新:系统定期发布更新版本,不断优化功能和性能,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结语

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一套专业的土地资源管理软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希望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在相关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应有贡献。

二、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的三大表现?

耕地大量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和非农建设占用等,导致全市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尽管开展了土地开发整理用以补充耕地、执行了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但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仍呈下降趋势。

1996年全市耕地面积为427217公顷,2005年全市耕地面积为406876公顷,比1996年净减少20341公顷。而人口由1996年的486.54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488.91万人,增加了23684人。 人均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0.088公顷减少到2005年的0.083公顷。因此,耕地的大量减少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人地矛盾更为突出。

三、制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地图需要什么数据?

需要基本农田,绿地保护红线,城市中心城区线等专业数据

四、南京土地利用特点?

大部分土地用于建房子了,田地越来越少了

五、土地利用标准2012?

新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即《土地利用现状分类》(B21010-2017),是2017年11月1日发布实施的,它规定了土地利用的类型及含义,将土地分为12个一级类、72个二级类。

一级类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用地。

二级类土地包括:水田、水浇地、旱地,果园、茶园、橡胶园、其它园地,乔木林地、竹林地、红树林地、森林沼泽、灌木林地、灌丛沼泽、其他林地,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其他草地,零售商业用地、批发市场用地、餐饮用地、旅馆用地、商务金融用地、娱乐用地、其他商服用地,工业用地、采矿用地、盐田、仓储用地,城镇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机关团体用地、新闻出版用地、教育用地、科研用地、医疗卫生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文化设施用地、体育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地,军事设施用地、使领馆用地、监教场所用地、宗教用地、殡葬用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铁路用地、轨道交通用地、公路用地、城镇村道路用地、交通服务场站用地、农村道路、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用地、管道运输用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沟渠、沼泽地、水工建筑用地、冰川及永久积雪,空闲地、设施农用地、田坎、盐碱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法律依据:《土地管理法》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提出检举和控告

六、陕西土地利用方式?

从空间安全、空间结构、空间效率、空间品质、空间治理五个维度,为节约集约用地发挥引领作用。一方面通过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划定并落实“三条控制线”,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格局。另一方面,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从土地资源管理源头统筹兼顾、多措并举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利用结构不优、节约集约意识不强等土地利用整体水平不高问题,将内容分为总体要求、严格规划计划管控、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要素配置、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等,力求以系统观念统筹解决土地开发利用问题,落实“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

七、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土地覆被和土地利用变化会通过对地表反照率、蒸散、温室气体的源和汇,以及气候系统的其他性质的改变而产生辐射强迫,进而影响区域或全球气候。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类型》特别报告编写提纲中列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土地利用变化的一些活动,涉及可耕地的保护和转换、草地的保护和改良、林地的管理、湿地的保护、退化土地的恢复、保护区、农林业、城镇植被、清洁生物质能、农产品和林产品等。

八、土地利用科职责?

1 、编制年度供应计划和实施供应计划;

2 、 负责土地利用情况的管理,组织实施城镇和园区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评价工作;

3 、 组织开展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确定、公布及更新工作;

4 、 负责对土地评估机构的备案工作;

5 、负责组织实施地价动态监测工作; 批后监管科工作职责

九、农业土地利用法?

一、农业土地使用权规定

第一百二十四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用于农业的土地,依法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第一百二十五条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对其承包经营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有权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

第一百二十六条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前款规定的承包期届满,由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

第一百二十七条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生效时设立。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草原使用权证,并登记造册,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一百二十八条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

第一百二十九条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一百三十条承包期内发包人不得调整承包地。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承包地等特殊情形,需要适当调整承包的耕地和草地的,应当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规定办理。

第一百三十一条承包期内发包人不得收回承包地。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百三十二条承包地被征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有权依照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获得相应补偿。

第一百三十三条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荒地等农村土地,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转让、入股、抵押或者以其他方式流转。

第一百三十四条国家所有的农用地实行承包经营的,参照本法的有关规定。

第十条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土地管理法第十一条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

十、土地利用保护原则?

 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是指人们在利用与管理土地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使人们依据社会经济规律并在总结长期利用与管理土地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原则。 

    我国的土地利用基本原则是:

    1.先调查、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

    2.以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 

    3.在农业优先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用地比例;

    4.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5.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6.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管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