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合语境分析段落作用?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如下:
开头段 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过渡段 承上启下(或启下),引出下文
结尾段 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承接上文欲扬先抑的手法 ,画龙点睛 ,与首段相照应使结构严谨 ,含蓄深刻,启发联想,象征、暗示、点名或揭示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
引用或文学性强的语段:创造文化氛围或……行文章法思路开阔,再结合文章语境分析。
写景的语段: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表现人物……的心情,暗示社会环境。
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二、考研英语如何进行语境分析?
考研英语中的语境分析主要涉及对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关系的理解。以下是一些进行语境分析的方法:
理解句子的结构:在英语中,句子的结构往往反映了其意义和重点。例如,被动语态的句子可能强调的是动作的接受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而复杂句型,如长句和从句,则可能包含更多的信息和上下文关系。理解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你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分析上下文关系:语境分析需要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这包括识别主题句和支撑句,理解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因果、比较对比、时间顺序等),以及把握全文的主旨和意图。
注意关键词和短语:关键词和短语在句子中具有特定的意义,它们可以帮助你理解句子的重点和上下文关系。例如,“however”、“in addition”等词语可以表示句子之间的对比或并列关系。
把握作者的情感和观点:作者在文章中往往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通过语境分析,你可以识别和理解这些情感和观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考虑文化背景:英语中的语境分析还涉及到对英语文化背景的了解。由于中英文化存在差异,因此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上下文关系。
总之,考研英语的语境分析需要综合运用语言知识、阅读技巧和文化背景知识来理解句子的结构和上下文关系,把握作者的情感和观点,以及主题和意图。这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实践,以提高自己的语境分析能力。
三、分析修辞句在语境中的本质特性?
一直以来,语境和修辞的关系是修辞学家和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传统的修辞学家单方面的认为语境决定修辞,修辞适应语境。其实,语境、修辞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在动态变化的语言交际中,语境在修辞中起限制和补充的作用,而修辞活动是对语境进行主动创造的过程。本文主要分析语境与修辞的互动关系。
关键字:语境 修辞 互动关系
【分类号】H15;H13
语境是指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平常所说的语境,一般是指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以及话语的上下文等,主要是语言活动的现场,通常称为狭义的语言环境。与狭义的语言环境相对应的是广义的语言环境。广义的语言环境通常是指使用语言的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使用者的职业、性格、修养、习惯等。
张弓认为“修辞”是为了有效表达意旨,交流思想而适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因素从而达到美化语言的目的。修辞活动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而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的过程。
一、语境的限制作用和補充作用
(一)限制作用
所谓限制作用是指一定的语境对于词语、句子以至全篇的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的限制。正是由于这种限制作用,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不得不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言语和言语表达方式进行交际。
例如:我到了自家的门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这里写的是“出来”的动作,但是,母亲是“迎着出来”,八岁的侄子则是“飞出”。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年龄特征和动作特点。
语境对语言运用的限制作用,还表现在对词语的理解和选择上。
例1: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例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同样是“骄傲”,例(1)受“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修饰,又与“自豪”对称使用,前后两句意思相近,因此,“骄傲”也是自豪的意思。例(2)则与“虚心”对称使用,前后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反,因此,这句话中的“骄傲”是自以为了不起的意思。对同一词语的不同理解要依赖于这个词语所使用的语境。
(二)补充作用
语境是交际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适应语境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个基本原则,对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都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语境对语言理解的补充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的理解上。如:A: 电话响了。B: 我在洗澡。A: 好的。B的回答表面上看来与A的话并不关联,似乎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但为什么A去接电话呢?这就是语境的解释作用,使得A懂得了B的言外之意。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语境所起的补充作用,人们都能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语境对语言表达的补充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特定语境,当省则省,力求使语言简洁明快;一是充分利用特定的语境,赋予词语、句子临时的意义或言外之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朱自清《荷塘月色》)。路怎么会“寂寞”呢?这就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那是1927年,大革命刚刚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作者对黑暗现实不满,幻想能够逃避,在苦闷中彷徨。“寂寞”一词正是作者当时这种心境的写照。
二、修辞活动是主动创造语境的过程
事物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肯定语境在修辞活动中的巨大功绩的,既要看到语境在修辞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修辞活动对语境——词语、句式的选择和修辞格的运用——的积极创造。
(一)词语的选择
语境决定词语的选择,反之,词语一经选择则能创造出与之相应的语境。狼在人类的印象中是凶猛残冷的,是邪恶的代表。然而“七匹狼”男装上市以来创造了良好的销售氛围,被公认为是绅士的选择,好男人、真男人的选择,其广告语“男人不止一面……铁骨亦柔情”中体现地淋漓尽致。我认为其中重大原因在于这个“匹”字,一般修饰狼的量词是只或条,如一只大灰狼,一条披着羊皮的狼。而“匹”是马的常用配价量词,马的高大稳重的形象转嫁到狼的身上,营造了和谐、安全的语境,使人们乐意接受这个品牌。
(二)句式的选择
不同的句式在一定的语境里有不同的作用,语境制约着句式的选择,同样,不同的句式也能创造出不同的语境。
如:拖上扎着白头绳,乌群,蓝夹袄,月白背心。这是一个短句,句式短小,结构简单,整句话只有一个动词“扎”,后面三个名词短语“乌群”,“蓝夹袄”,“月白背心”都没有动词谓语,但通过一系列服饰的例举,创造了一个戴孝的祥林嫂的形象。
又如:(A、a男)(B、b女)A:我喜欢你。B:难后呢?A:做我女朋友吧!B:恩。a:嘿嘿,我喜欢你!b:大家都这样说,不止你一个。a:哦。同样是简单的对话,都是男方向女方表白,然而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A首先是一句陈述句,营造紧张正式的氛围,B的一句反问“然后呢?”可以看出双方形成共识,明白各自的意图,从而使谈话可以继续并达到目的。反之,a开篇感叹句,带有调侃的语调,与表白需要的氛围不符,导致b不明白其真正意图,即使b有意也会迫于面子转移话题,没有达到双方对话的最初目的。
修辞是一个言语的动态使用过程,要使这个言语的动态使用过程顺利地进行下去,必然要创造语境,从这一点上,修辞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语境的过程。
(三)辞格的运用
辞格式为了增添语言的表达效果,借助特定的语境,对语言进行特殊运用,具有一定格式的言语形式。辞格要以语境为前提,当然,辞格也能创造语境。
如: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到周萍前面)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曹禺《雷雨》)其中,“萍”与“凭”谐音,由“萍”转换成“凭”,实际上改变了鲁侍萍的交际目的,由本来想认亲生儿子周萍,改变为指责大少爷周萍。
总之,语境不是一个事先确定的、完善不变的外在环境的集合,而是一个随交际的进程与需要不断被选取、被延伸、被创设的动态系统。在交际过程中,无论是语境对修辞起限制和补充作用,还是修辞活动对语境的再创造,人们都是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选择正确的恰当的修辞;或是在有限的语境下,利用修辞活动主动创造对自己有利的语境,从而达到交际顺利进行,形成共识的目的。
四、人工智能概念分析?
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
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
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这种“复杂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
五、真心英雄,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慷慨激昂,有向上力量。
六、英语语境?
“语境”顾名思义,就是语言环境,就是你说话时候,所处的各种情景。比如旅游英语要设身处地体验旅游过程中语言的应用,这就是一个旅游语境;餐馆点餐、吃饭,这是一个餐馆语境。所以你可以想象你生活中方方面面会用到语言的地方,不同场景会有不同语境。
没有语境的交流是机械式的,中国人之所以哑巴英语较多,就是没有把语言应用到语境中,而是单纯的考试、做题,这种语言学的再好,也都是“死”的语言,无法实现通过语言辅助工作和生活。
七、高语境和低语境的区别?
区别在于高语境代表了丰富多样性的交际方式,低语境则是代表了纯粹语言沟通的交际方式。
高语境的意思是含蓄、内敛,较多的非语言信息,情绪很少外漏,人际关系很紧密,承诺可靠性高,时间处理灵活。低语境:直白、明了,较多的语言信息,情绪外漏,承诺可靠性低,时间高度组织化。
八、什么语境?
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 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 从语境研究的历史现状来看,各门不同的学科以及不同的学术流派关于语境的定义及其基本内容并不完全相同。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波兰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的。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也可以说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
九、语境理论介绍
语境理论介绍
语境理论是一种在语言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它旨在解释语言的使用和意义。语境是指语言环境,包括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互动、文化背景、社会因素等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语境,使语言具有了不同的含义和意义。
语境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使用,尤其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在不同的语境下,同样的语言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因此了解语境对于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至关重要。此外,语境理论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语境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在语言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其他学科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心理学中,语境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语言行为和思维模式;在商业交流中,语境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客户的意图和需求;在法律领域中,语境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法律条文和判决的意义和适用范围。
总之,语境理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通过了解语境,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语言环境,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商业交流。
十、什么是人工智能分析?
人工智能分析是BI Global Connect 交易平台所嵌入AI 人工智能系统所赋予的特有功能, 能够对金融市场中的特定股票进行分析,提供建仓与平仓的时间点,来辅助投资者做出更明智的交易决策。
随着计算能力越来越强,云计算、大数据、虚拟化等技术的出现,让人工智能有了可依赖的现实技术基础。人工智能的算法需要依赖海量的数据,利用海量的样本进行机器学习。数据中心天然就是一个海量数据库,每天生成的和转发的数据都在呈指数增长,有了这些数据,再利用大数据技术去分析,就能得到很多有意义的数据供人工智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