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智能机器人应该有人权吗?
“机器人权利”在许多人听起来有些奇怪。他们的直接反应是:机器人是机器啊,机器又不是人,怎么还有“权利”呢?人还没有权利呢,谈什么机器人权利,纯粹是瞎扯。
伦理讨论中的机器人权利当然不是指为机器人要求自由、平等的权利,或者机器人能像人一样投票、表决、到法院出庭、上访或上诉,而是指不无缘无故地被暴力损坏。比如你家里养的猫当然不能投票、不能把大小便的沙盘当作它的私有财产,但如果你打它,或者去旅游不给它喂食,那你的行为就是违法的,邻居会打电话叫警察上你的门。
有人会说,猫会觉得疼,会觉得饿,是有感觉的动物,而机器人则不会。无感觉的是物件,是工具。这的确是一个理由,至于合理不合理,则要看每个人不同的理解。威尔士的《莫罗博士的岛》里已经提到了这个问题,莫罗博士把野兽放在手术台上做“变人”的手术, 普兰迪克指责他太残忍,因为手术造成野兽的身体剧痛,太不人道。 莫罗博士对他解释说,疼痛是一种生理的而不是必然的身体反应。身体的有些部位并不会感觉疼痛。他所做的是“无痛手术”,动物既无痛苦,他也就不残忍,因此不存在是否人道的问题。现在用“无痛处决”的办法来杀死罪犯,也是尽量回避“残忍”这个人道问题。
然而,在“致痛”之外,还有没有保护动物的理由呢?还是有的,那就是,一个虐待和故意伤害动物的人,在别的情况下也更有可能对人这么做。而且,一个社会里,这样的人越多,社会人道道德水准就越低。2010 年 11 月 19 日,有一个虐待动物的视频报道,一个年轻女子用玻璃板盖住兔子,然后坐在上面,直到把兔子弄死。整个过程中,这位虐待者神情愉快,而旁观者也同样轻松自在。
对于动物是如此,对于机器人也是如此。
2015 年,搭车机器人 HitchBot 在美国的遭遇引起了甚至比虐兔事件更广泛的公众关注和愤怒。Hitchbot 是一个 6 岁孩子大小的机器人,由加拿大人史密斯和泽勒等人开发,能够进行简单的谈话、定位,内置摄像机。它本身不会走路,必须依靠好心陌生人让它搭乘顺风车周游各处。它的主要定位是作为一款旅行聊天伙伴,旨在试验机器人在社交方面是否能够与人们互动,以及人们是否愿意帮助该机器人。它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谈话,而且还可以用 GPS 进行定位,机器人身体里内嵌了摄像机,每 20 分钟拍摄一次以记录旅程,还在社交媒体实时直播自己的动态。
机器人 Hitchbot 从 2014 年 7 月 27 日开始旅程。它被放在公路旁边,然后机器人会做出搭车通用的拇指手势等待好心的司机来载它一程。它在网络日记中的第一页写道:
我的旅途成功与否依赖于沿途那些善良的人们,我期望能够一路顺风。
人类的善良是这个机器人能顺利旅行的条件,但是,人并不都是善良的。2015 年 7 月 31 日,它的旅途结束在费城。它被杀害了,而且死得很惨(被肢解和斩首)。它在社交网络留下的最后遗言是:
天啊,我的身体被破坏了,但我会活着回家并与朋友们相聚的。我想有些时候确实会发生不好的事情,我的旅途已经走到了尽头,但我对人类的 爱永远不会变淡,感谢所有小伙伴。
这件事让许多人感到伤心和愤怒,甚至展开了人肉搜索,将作案者的影像在网上曝光。就算有人不为搭车机器人被毁感到伤心,也不会对这件事或作案者的动机或行为感到高兴。为什么要对这个机器人下如此毒手?
任何一个社会里,无缘无故的暴力都是一件令人讨厌和愤怒的事情。尽管 Hitchbot 是一个机器人,但许多人能体会它遭受暴力的处境和所受的伤害。这说明,损害一个智能机器人与损毁一个垃圾桶或者打碎一盏路灯是不同的。这更类似于一只猫、一只兔子被人残害的情形。
机器人是一个广泛多样的领域,保护机器人的对象是“社会性机器人”。对这种机器人的定义是,“有身体形状的自动主体,能在社会层次上与人类互动”。这是一种与人类有社会性接触,让人联想到生命体的机器人。
许多人会对这样的社会机器人会产生“感情”或“依恋之情”。这种依恋和感情效果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人类的头脑天生就对能动的实体感兴趣,一幅画或一张图片无论如何栩栩如生,都不及眼前的那个真东西。第二,人关注能自行活动的东西,机器人在你面前动来动去,你自然而然会对它发生兴趣。人对宠物就是这样。
这两点归结为第三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类有“拟人”倾向,又叫“拟人法”或“智慧化”。 人很容易把人类的形态、外观、特征、情感、性格特质投射或套用到非人类的生物、物品、自然或超自然现象(或称“非智慧体”)。“拟人” 是人与机器人能在情感层面上互动的重要原因。
人类因为对机器人能够产生依恋或其他好感,所以会更加不愿意伤害它们,更加愿意爱护或保护它们。2007 年,机器人恐龙(Pleo)投入市场,网上开始出现“折磨 Pleo”的视频。有的人看来觉得“有趣”, 但许多人为此伤心难过,也很愤怒。尽管机器人是没有感觉的“机 器”,但许多人仍然觉得折磨机器人是错误的。
家里有机器宠物的幼儿父母,在看到幼儿踢这个宠物或以其他方式虐待它的时候,一般会加以制止。当然,这可能是不愿意损坏这个物品,但另一个理由是不愿意让孩子在其他情形下也做出相似的伤害性行为。由于机器人是仿真的,孩子很容易把可以踢机器人等同为也可以踢家里的猫、狗,甚至别的孩子。在一种环境下做出伤害性行为,哪怕对象没有感觉或生命,在其他环境中也就相对容易有同样或类似的行为。因此,让幼儿学会保护机器人,也就是学会避免伤害。这是一个好的社会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说,保护机器人也是保护人类自己。
如果说动物权利的讨论由来已久,那么机器人权利的讨论才刚刚开始,这种讨论不仅关乎如何看待人与机器人在主奴之外的伦理关系,而且关乎人类这个自由主体如何把自己的伦理和道德意识扩展到看似无生命的事物,这将是人类自由的扩展,这个意义的重大是不言而喻的。
《人文的互联网》
作 者:徐贲 [著]
谈互联网时代应如何学习
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二、属于人权格的是?
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信用权都属于人格权。人格权是指为民事主体所固有而由法律直接赋予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各种人身权利。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九百九十条,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
除前款规定的人格权外,自然人享有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其他人格权益。
三、我国宪法的基本人权?
无忧无虑
生存权、平等权、社会保障权、环境权、自决权、发展权、知情权、接受公正审判权、安全权、基本自由、接受教育权和和平权。
如果说人权体系的分期是以其核心内容是否发展变化为标准的话,那么,基本人权地位在观念上经历了自由权本位向平等权本位再到社会连带权本位方向的不断演变。
扩展资料:
基本人权在一切人权中是否处于优先保障的地位,不仅涉及到对人权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过程,而且涉及到对基本人权概念的理解和基本人权现实状况的重要性的认识问题。
《联合国宪章》和诸多的国际人权公约多次“重申基本人权”和明确规定“基本人权”保护,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提醒世人和各国要首先重视基本人权的优先地位。
四、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
五、《人权宣言》的内容是什么?
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权力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而不可侵犯等原则。 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它实际上宣告了旧封建王权灭亡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诞生。
六、人工智能如何获得自我思想?
在尝试让人工智能具备自我思想方面,研究人员正在尝试将机器学习和推理结合起来,使机器能够根据以前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并从中学习。此外,也有人在探索开发更加复杂的神经网络模型,来模拟人类的认知和思维过程。
但是,目前的人工智能还远远不能与人类的思维水平相媲美。由于人工智能缺乏情感、道德、直觉等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因此它们的智能依然是有限的,不能像人类一样拥有自我思想。
七、人权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
按享受权利的主体分,人权包括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两种。前者是指个人依法享有的生命、人身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自由平等权利;后者是指作为个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的集体应该享有的权利,如种族平等权、民族自决权、发展权、环境权、和平权等。
按照权利的内容来划分,人权包括公民、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两大类。前者是指一些涉及个人的生命、财产、人身自由的权利以及个人作为国家成员自由、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方面的权利;后者是指个人作为社会劳动者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面的权利,如就业、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权利。
八、我的世界怎么取消别人权限?
我的世界取消我给别人领地的权限方法:
首先打开我的世界,到达属于自己领地的地方。
按“T键”或者“/键”。
按以下格式输入:
/res pset 领地名称 玩家名称 trusted f删除他的所有权限包括tp到领地
4. 按下enter等待系统完成权限删除。
九、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事例?
1、写入宪法。
开放30年来,党和政府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庄严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人权事业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2、养老、医疗保障。
中国政府重视从制度上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国对8亿农民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使低收入群体就业、子女入学、居住条件等问题得到很大改善。
十、什么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案宪法保障。
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