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伦理学的观点
遵照生命伦理学的规律,承上启下,代代相传。
二、西方伦理学主要观点?
概括起来主要有:关于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道德原则和规范、德性的内容和分类、意志自由和道德责任、道德情感与理性的关系、道德概念和道德判断的价值分析、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以及人生目的和理想生活方式等问题。
在西方特别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伦理思想中,这些问题常常以价值和事实或以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表现出来。价值与事实无关还是密切相关?道德价值取决于个人利益还是社会利益或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协调?不同或相反的回答构成了各种伦理思想在理论上和伦理原则上的区别。
一般来说,属于自然主义、经验主义的伦理思想,比较注重实际利益和生活经验,否认对道德价值作先验的或神秘主义的解释,如快乐主义、幸福论、功利主义、人本主义、实用主义等,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三、人工智能语言与伦理讲的什么?
随着人工智能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涉及到人类的基本价值和威胁人类生存的话题。
其实,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担忧多半出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不可能解决人类面对的伦理冲突,只是某种程度上放大了这种冲突,人类完全可以采取措施化解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伦理危机。
对人工智能进行伦理规范应建立人工智能的伦理审核与学习机制。人工智能尚不具备感情和自主意识,即便未来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其价值取向也可以用人文精神加以引领和规范。
聊天机器人之所以会说出“希特勒没有错”这样违反伦理的言论,是因为现实社会里有极少数人仍持有这种认识,这句话通过人工智能说出来显得惊悚,但并不奇怪,这种表达与网络上侮辱先烈结构主流价值的言论并无二致。
应当避免的是这种言论通过人工智能的快速传播对整个社会空气形成危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深入把握人工智能的学习机制,加强人工智能对主流价值的学习,同时建立对机器人的伦理测试机制
四、环境伦理观的主要观点是?
环境伦理讲的是我们满足环境本身的存在要求或存在价值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实质不是环境对于我们的传统的需要而言的价值,而是对后现代文明而言的价值,简单地说,就是环境在满足了人的生存需要之后,人类如何去满足环境的存在要求或存在价值,而同时人类满足自身的较高层次的文明需要。
环境伦理观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秩序。
五、科技伦理是什么?
科技伦理是指在科技发展和应用中所涉及的道德和价值观念问题。科技伦理包括科学研究的伦理、科技创新的伦理、科技应用的伦理等方面,涉及到人类尊严、社会公正、环境保护等重要问题。
科技伦理的研究和实践有助于规范科技行为,保障公众利益,推动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六、文学伦理学的基本观点?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文学伦理学批评要在以往一维基础上形成三维格局,我们不仅要研究作品更要注重研究作家,不仅要研究作家更要研究作家背后所存在的更加广阔与深厚的东西,以形成一种全方位的、整体性的文学伦理学研究。
更为重要的是,现有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主要是从对于作品的研究中得来的,要在研究作家与作家背后更加广 阔的东西之后,提出一些针对作家与作家背后东西的基础理论,产生一些新的术语与概念,以形成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三维层深结构,让我们本有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更加完善与完整,从而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建立做出更大的贡献。
七、体制伦理与政策伦理的区别与联系?
制度伦理学亦称“体制伦理学”。是以制度伦理为研究对象的伦理学。
制度伦理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人类道德生活中各种人伦关系中某些道德活动方式的稳定形式及规定规则,是与政治法律制度并存的一部分具有法律效力的强制性的道德法典。
政策伦理理论是关注伦理和价值的维度。
八、西方伦理与东方伦理的区别?
区别:
1、东方思想更切实更健全,西方思想更抽象,更理智。
2、西方伦理根据个性,东方伦理根据家庭。
3、西方伦理尊重个人权利,东方伦理蔑视个人权利。
中国伦理思想传统的主要特征。
一、家国同构基础上的忠孝伦理。中国古代宗法社会保留着氏族社会重视家族血缘关系传统和认同,家国同构是其显著特征。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家庭的基本结构与成员间的亲情关系被推而广知得用作国家的政治结构原则和社会人际伦理范型。
二、公忠爱国的整体主义精神。中国伦理思想以家族和群体为本位,认为人之所以优于和高于动物,在于人成能群,彼不能群。是个人为家族和国家的一份子,强调整体利益和群体价值,主张天下为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三、仁爱和谐的伦理情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仁爱,推崇和谐,向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国与国之间的睦邻友好,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四、以义制利的道德价值追求。中国伦理思想重视义利之辩。励志片曾被看作是人生之大防。我为学之根本,治乱之总纲。其他诸如人禽之辩,王霸之辩、志功之辨、理欲之辨、才性之辩、仁富之辩等莫不是义利之辩的展开和深化。
五、修身为本的尊道贵德传统。在中国伦理思想中,立德、比立功、立言更为重要,德被认为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无论是个人身处何种社会阶层。
六、包容会通的伦理文化胸怀。中国伦理思想传统,崇尚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念,既相互辩难,又相互吸收。
西方伦理思想传统的主要特征。
一、价值两分的张力结构。西方伦理学思想传统从形成伊始具有两分张力的特征。具体地说,首先,它本身的源头是二元性的,有古希腊美德伦理和希伯来宗教伦理所构成的两希传统本身具有异质的特征。
二、神人二元的伦理互竞。两希传统的源头实际预订了西方伦理思想不仅始终无法真正逾越双轨并行的思维轨道,而且也不得不时常面对两种传统之间的竞争局面。
三、个人和权利优先。个人中心、权利优先决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实际上从苦希腊罗马开始,个人及身份特性便凸显于公共视野之中:人从一开始就被置于城邦——国家的公共视野之中,而不是置身自然人伦关系之中。
四、道义论与目的两分。道义论和目的论是伦理学的两个不同或相互对立的基本取向。他们分别以道义和目的为伦理思想的宗旨。
九、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观点?
好习惯源于好的伦理德性
生活中,我们在于他人和自己相处时,通过观察和理解,以及观念上的形成,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习惯。由于人的不同,又形成了好习惯和坏习惯之分,坏习惯从坏事坏思想而来,那么好习惯呢?
亚里士多德认为好习惯是从有德性的人的生活中产生的,他说能使一个人形成其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必定是合乎某种伦理德性的,而形成这些,必须首先对伦理德性有所认识和理解,甚至在思想上要内化加深。因此,只有拥有伦理德性知识的人才有课可能去实施好的行为,并因此形成一个好习惯供自己和他人学习、效仿,最终传播开来。
所以,拥有伦理德性相关的知识是有伦理德性的前提。在这个意义上,关于德性的知识先于德性本身。
谁首先应当拥有关于伦理德性的知识呢?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立法者。因为国家的立法者的使命就是通过颁布良法来培养好习惯,引导国民依此习惯生活而变得有德性。而国民普遍有德性,也就更容易服从法律,于是,国家也就更容易保障国民的幸福。亚里士多德甚至认为,一个国家政体的好坏之别,就在于这个国家是否能够造就国民的德性而使国民乐于服从法律,如果能,它就是好政体,如果不能,它就是坏政体。简单说,国民的德性或道德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政体好坏的标尺。因为国民之德性是国民幸福的保障,而幸福乃国家之目的。因此,不能造就国民之德性,也就意味着不能实现国家之目的。而一个不能实现其目的的国家一定不可能是一个有好政体的国家。
在此,有一个问题,即什么样的法律才能引导国民在生活中造就自己的德性呢?立法者必须拥有关于所有的伦理德性的知识,否则就无法制订出与这些德性一致的法律。那么,他又是如何拥有这种知识的呢?
在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接受了一个普通说法:有伦理德性的行动就是“根据正当的尺度行动”,这里“正当的尺度”就是“中道”。因此,一切具有伦理德性的行为就是符合中道的行为,偏离中道的行为就是失德的行为。“逃避一切,害怕一切,什么都不担当的人,就会成为懦夫,反之,一个天不怕地不怕、敢冒一切险的人,则会成为莽汉。同样,一个纵情享乐、毫无节制的人,就是一个纵欲的人,而像庸人那样回避一切快乐的人,则是麻木不仁的人。所以,节制与勇敢(这两种伦理德性)会被过度与不及的程度所损害,只有按中道行事才能产生诸如节制、勇敢之类的德性行为,也只有持守于中道,才能维护与保存这种德性。
随着问题的深入,我们发现,要想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好习惯,先要理解伦理德性,要先理解伦理德性,先要理解“中道”的含义。如何理解中道,如何掌握中道,也就成为美德伦理学的一个关键问题。
何为中道?
亚里士多德说,中道之为中道,就在于它不仅使事物达到它自身的完善,而且使事物的功能达到完善。所以,一切科学和技艺都以中道(类似于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为目标,以期把自己的对象塑造成完善的。所以,伦理德性也以中道为目标。……因为这种伦理德性是与情感和行动相关的,而在情感和行动中,存在着过份、不及和中道。例如,在胆怯和英勇、欲求、愤怒、同情,总之,也就是在快乐和痛苦的所有感受中,存在着过与不及,两者都是不好的;相反,在应当的时候,做应当的事和应当的人,实现应当的目的,以应当的方式拥有情感,这些就是中道,就是最好的,并且这就是伦理德性。
我们做事情一定要遵循中道,如果过度了就会变成错误,如果不及则会受到谴责或批评,只有中道是受称赞且命中正当的东西。(其实关于这些思想,中国的儒家代表孔子在《四书五经》里也有详细的阐述,尽管孔子并不认识亚里士多德,而且二者相隔万里,但是其思想却非常奇妙的打通了。
伦理德性与情感、行动的关系
他接着阐述道:就伦理德性而言,它直接与情感、行动相关,因为伦理德性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处理人的情感和行动的问题。不管是人的情感活动,还是现实行动,都存在过份、不及、恰到好处这三种可能,只要第三种是我们需要努力追求的。
就情感而言,过于胆怯则变成懦弱,过于英勇则沦为野蛮;过于愤怒则失去理智,愤怒不及则无刚正;过于同情会变得软弱,同情不及则成麻木;欲求太过则陷于贪婪,欲求不及则失去活力。不管是在情感上还在行动上,做到恰到好处,既是一个人的完善所在,也是一个人能恰当(正确)地处好事情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情感与行动中,过度与不及都是错误的,应受谴责和摒弃,中道是正确的,应受赞扬。而受赞扬与正当是伦理德性的根本特征,所以,德性即中道,中道是善,最后推导出德性即善。
所有符合德性(中道)的行为即善,按照这种方式养成的习惯也都是好习惯,发展出的习性也都是好习性。
十、古代伦理与现代伦理不同之处?
1 古代伦理与现代伦理有很多不同之处。2 古代伦理更加注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甚至有些倾向于权威主义和等级制度。3 现代伦理则更加注重个人权利、自由和平等,强调个人的选择和自主性,尊重多元化和包容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4 总的来说,古代伦理更加依赖传统和规范,而现代伦理更加关注理性和经验,追求更加公正和民主的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