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粉尘涉爆的定义?
粉尘是指分散的固体物质。粉尘爆炸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触及明火或电火花等火源时发生的爆炸现象。
条件:可燃粉尘爆炸应具备三个条件,即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到爆炸浓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
粉尘爆炸的过程:粉尘的爆炸可视为由以下三步发展形成的:第一步是悬浮的粉尘在热源作用下迅速地干馏或气化而产生出可燃气体;第二步是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而燃烧;第三步是粉尘燃烧放出的热量,以热传导和火焰辐射的方式传给附近悬浮的或被吹扬起来的粉尘,这些粉尘受热汽化后使燃烧循环地进行下去。随着每个循环的逐次进行,其反应速度逐渐加快,通过剧烈的燃烧,最后形成爆炸。这种爆炸反应以及爆炸火焰速度、爆炸波速度、爆炸压力等将持续加快和升高,并呈跳跃式的发展。
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粉尘的爆炸性能受粉尘的颗粒度、粉尘挥发性、粉尘水分、粉尘灰分和火源强度等影响。
二、三涉犯罪指什么?
是指涉黄,涉毒,涉赌,
办理治安案件所查获的毒品、淫秽物品等违禁品,赌具、赌资,吸食、注射毒品的用具以及直接用于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本人所有的工具,应当收缴,按照规定处理。违反治安管理所得的财物,追缴退还被侵害人;没有被侵害人的,登记造册,公开拍卖或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所得款项上缴国库。
三、犯罪定义?
犯罪,汉语词语,拼音为fàn zuì,是指对犯罪各种内在、外在特征的高度、准确的概括,是对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简要的说明。
犯罪概念一般分为形式概念、实质概念、混合概念。中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是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犯罪混合概念,也就是指触犯了法律。
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据刑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的权益为主要内容。
四、涉黑、涉恶类犯怎么定义?
涉嫌黑社会性质犯罪,一般属于比较复杂的案件,时间较长.有组织犯罪是3人以上具有一定组织形式的、稳定的犯罪组织,包括犯罪集团和黑社会组织。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12月4日第1148次审判委员会通过,法释[2000 ] 42号),我国《刑法》第294条规定的黑社会性质的组织,一般应具备以下特征:(1)组织结构比较紧密,人数较多,有比较明确的组织者、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固定,有较为严格的组织纪律;(2)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获得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3)通过贿赂、威胁等手段,引诱、逼迫国家工作人员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活动,或者为其提供非法保护;(4)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范围内,以暴力、威胁、滋扰等手段,大肆进行敲诈勒索、欺行霸市、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
五、涉恶的定义和标准?
涉恶罪定性标准如下:
(1)人数较多(一般为3人或3人以上),且纠集者骨干成员相对固定,具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注意:人数较多,要求不能低于三人;“相对固定”指该纠集者或骨干成员必须参加至少两起八加三类刑事案件。
(2)违法犯罪活动一般表现为敲诈勒索、强迫交易、欺行霸市、聚众斗殴、寻衅滋事、非法拘禁、故意伤害、抢劫抢夺或涉黄、赌、毒等,具有一定的多样性。
(3)在一定区域或行业内形成威慑势力,扰乱经济、社会生活秩序,造成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六、再犯罪的定义?
罪的行为。它是犯罪学研究用语而非刑法概念。重新犯罪一般具有报复、仇恨、补偿等心理特征,社会危害性大,应当重视对它的预防。对重新犯罪的预防既包括对被判处刑罚的犯罪分子的重新犯罪预防,也包括对刑满释放、解除劳动教养、收容教养的人的重新犯罪预防。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六十二条 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从重处罚、从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六十五条 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
七、犯罪线索定义?
犯罪线索指的就是在。案情初期有一定的思路或者是有对案情有需要的人或事,才可以进行下一步更深入的调查,犯罪线索对警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也会根据案情的发展,进行以深入的调查。如果没有线索,警察会根据犯罪线索从而破案。
八、跨境犯罪定义?
跨净犯罪 (Transnational Crime) ,即犯罪行为、犯罪交易违反一个以上国家的法律。为打击跨国犯罪,第55届联大于2000年11月15日通过了《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 (U.N. Convention Against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 。该公约于2003年9月29日正式生效。
九、网络犯罪的法律定义
网络犯罪是指利用互联网及相关技术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其法律定义则是指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犯罪行为所作出的明确规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人们的网络安全和个人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对网络犯罪进行法律定义和打击,成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
网络犯罪的类型
网络犯罪的类型繁多,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计算机病毒和恶意软件攻击:通过植入计算机病毒和恶意软件,对他人计算机系统和数据进行破坏、篡改或窃取。
- 网络诈骗:利用虚假信息或技术手段,诱使他人上当受骗,获取非法利益。
- 网络盗窃:通过黑客攻击等手段,非法获取他人计算机系统、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进行盗窃或勒索。
- 网络色情和淫秽信息传播:通过互联网发布、传播淫秽、色情信息,侵害公共道德和社会风气。
- 网络侵犯个人隐私: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系统或网络账号,窃取个人隐私信息,对他人进行侵害、敲诈勒索。
- 网络暴力和谣言传播:通过互联网发布、传播暴力、谣言等不良信息,对他人进行造谣、侮辱、诽谤等。
网络犯罪的法律定义
网络犯罪的法律定义是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对网络犯罪行为进行明确规定。在中国,网络犯罪的法律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刑法中的相关条款:刑法是对刑事犯罪行为进行规范的重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对计算机病毒犯罪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而第二百七十条则对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以及提供侵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工具的行为进行了规范。
-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对互联网信息服务进行管理的法规。其第五条对网络诈骗、淫秽色情信息、暴力恐怖信息等非法行为进行了禁止,并对其进行了法律界定。
- 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是中国网络安全领域的基本法律。该法规定了网络犯罪的法律责任,对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非法获取个人信息、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等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
- 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是对刑事诉讼程序进行规范的法律。其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了警方侦查网络犯罪案件的权限和程序,确保了网络犯罪案件的有效侦查和打击。
打击网络犯罪的重要性
网络犯罪的泛滥给社会带来了诸多危害和损失。
首先,网络犯罪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网络安全。计算机病毒攻击、黑客入侵等网络犯罪行为,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财产损失,甚至对国家的重要信息系统造成破坏。
其次,网络犯罪破坏了社会诚信和公平竞争环境。网络诈骗、盗窃等行为不仅损害了个人权益,也破坏了商业的正常运转,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此外,网络犯罪还给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带来了很大的威胁。网络暴力、谣言传播等行为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和不安,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打击网络犯罪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提高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才能有效预防和打击网络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的合法权益。
十、高危涉诈人员算犯罪吗?
不一定的涉诈高危人员的意思是涉嫌诈骗。包括涉嫌帮助他人实施过诈骗。比如他人用过你的银行卡做过某种行为,这个过程只是你不清楚帮助的对方具体实施什么行为这是第一种可能;
第二种可能就是你被他人诈骗,公安机关找你登记被害人信息 ;
第三种就是你自己涉嫌诈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