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仁义在孔子的伦理体系中是作为?
“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礼记·曲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孔子提出:“仁者爱人。”“亚圣”孟子推重此概念,汉儒董仲舒继承其说,将“仁义”作为传统道德的最高标准。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这“五常”是贯穿于中华伦理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修养自身品德就要遵循天下的大道,遵循天下的大道取决于人的仁义之心。
仁者爱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子主张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理”,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贫寒不是问题,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也不是问题,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富贵才是真正的问题。反映了孔子的义利观,以义为上。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得,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行事因为按“义”以为质,所以能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这是原则问题。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
孔子认为,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就可以成为有完美人格的人。“见利见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
二、人类伦理道德体系的意思?
"伦理"概念蕴含着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道德"概念蕴含着更多的东方文化的情性、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道德"是"伦理"概念下的二级概念。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它们有着各自的概念范畴和使用区域。
三、我国古代医学伦理体系的雏形?
在我国,医学伦理思想伴随着医学的发展,不断升华。春秋战国时期被视为我国传统医学伦理的形成时期,其间产生了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因其中有关于医学伦理方面的系统阐述,不但确立了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雏形,而且标志着我国传统医德的初步形成。
四、伦理体系是什么意思?
伦理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而且也深刻地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
是指做人的道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
是指人际之间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1]
五、医学伦理学的体系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医学伦理学的一些规范,首先说医学道德范畴,它是反映医学道德实践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是医学道德及其特征、现象和关系等普遍本质的基本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类型。从广义上说,医学伦理学这个学科所使用的基本概念,都可以看成是医学道德范畴。狭义的医学道德范畴,是构成整个医学伦理准则体系的第三个层次,主要有:权利和义务、良心与荣誉、情感与理智、胆识与审慎。
我们知道了它的范畴后再来看看作为公民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病人的权利:是病人在患病就医期间所拥有的而且能够行使的权力和应该享有的利益,也称病人权益。在实践中,病人权利主要包括法律权利与道德权利。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病人法律权利主要有: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所有权、平等医疗权、疾病认知权、知情同意权、保护隐私权、因病免除相应社会责任权、诉讼索偿权。对病人权利的几个主要问题,作医学伦理学讨论:①平等医疗权;②自主权;③知情同意权。
说完了病人的权利,再来看看医务人员的权利。医务人员的权利:①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进行医学检查、疾病调查、医学处置、出具相应医学证明文件,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等的权利。(不得出具与自己执业无关或者执业类别不相符的医学证明文件)。②有获得本人执业活动相当的医疗设备基本条件。③从事医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的权利。④参加专业培训,接受医学继续教育的权利。⑤在执业活动中,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⑥获得工资报酬和津贴,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的权利。
六、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系?
又称目的论,其功利论(又称功利主义)与公益论都属于效果论或目的论。
其一,功利论是主张以人们行为的功利效果作为道德价值之基础或基本评价标准。
它又分为行为功利主义与规则功利主义:前者主张行为的道德价值必须根据最后的实际效果来评价,道德判断应该以具体情况下的个人行为之经验效果为标准,而不是以它是否符合某种道德为标准;后者认为人类的行为具有某种共同特性,其道德价值以它与某相关的共同准则之一致性来判断,或道德判断不是以某一特殊行为的功利效果为标准,而是以相关准则的功利效果为标准。19世纪,英国的伦理学家边沁和密尔提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道德原则,为功利论做了系统的、严格的论证。
其二,公益论是主张人们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应当从社会、人类和后代的利益出发,从整体和长远角度来评价人们的行为,只有符合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行为才是道德的。公益思想古已有之,功利论的产生和发展对公益论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马克思伦理学使公益论有了新的发展。
七、伦理学基本内容体系?
伦理学体系可分为描述伦理学、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三大类型。其中,规范伦理学是伦理学体系的主体、核心和代表,而描述伦理学和元伦理学是对规范伦理学的补充。
规范伦理学是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首创的,亚里士多德被称为“伦理学之父”。我国孔子的《论语》是世界上最早的伦理学著作。
八、儒家伦理基本体系何时形成?
儒家的思想最早源于西周时期。《尚书》记载了“敬天保民”、“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德政思想。
它要求人们通过德行的努力,才能顺乎天意、民心,实现德政的理想,正所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德政思想为后来的儒家所继承发扬。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变革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化,政治上的诸侯纷争,在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九、人工智能语言与伦理讲的什么?
随着人工智能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涉及到人类的基本价值和威胁人类生存的话题。
其实,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担忧多半出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不可能解决人类面对的伦理冲突,只是某种程度上放大了这种冲突,人类完全可以采取措施化解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伦理危机。
对人工智能进行伦理规范应建立人工智能的伦理审核与学习机制。人工智能尚不具备感情和自主意识,即便未来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其价值取向也可以用人文精神加以引领和规范。
聊天机器人之所以会说出“希特勒没有错”这样违反伦理的言论,是因为现实社会里有极少数人仍持有这种认识,这句话通过人工智能说出来显得惊悚,但并不奇怪,这种表达与网络上侮辱先烈结构主流价值的言论并无二致。
应当避免的是这种言论通过人工智能的快速传播对整个社会空气形成危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深入把握人工智能的学习机制,加强人工智能对主流价值的学习,同时建立对机器人的伦理测试机制
十、人工智能产业体系?
第一,技术产业链体系正在形成。人工智能的产业链体系包括基础层(物联网、智能芯片、感知设备等)、技术层(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和应用层(人工智能在垂直行业的智能应用)。上海在这三个层面已经聚集和培育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企业。
第二,产业集群的布局正在形成。上海既有一批有示范性、带头性的创新区域,比如浦东、徐汇、临港新片区等,又有其他百花齐放的创新园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格局。
第三,多层次的人才高地正在形成。上海的人工智能人才已超过20万,许多上海高校已经建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专业。依托世界一流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上海正在形成吸引和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一片沃土。
第四,率先建设人工智能治理体系。人工智能的创新和发展也带来了安全、治理、社会伦理等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上海成立了专项的人工智能治理工作组,发布了《人工智能与未来法治构建上海倡议》,有序地开展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的研究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