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物质电影有几部?
科洛弗系列目前为止出了三部电影
分别是2008年的《科洛弗档案》,2016年的《科洛弗道10号》以及2018年的《科洛弗悖论》,它们都各自讲述了独立的故事。
二、暗物质与反物质的关系?
反物质的确实是存在的,从提出到发现再到目前的理论也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历史。不过在说明反物质之前,要首先区分反物质和暗物质这两个概念:
反物质:任何物质都有反物质,反物质的电荷等性质与正物质相反,质量相同,比如电子与正电子,除了电荷符号相反外其它性质均相同;光子的反物质就是其自身;
暗物质:为了解释宇宙学观测中现象与理论不符而提出的一种分布在宇宙中的不可见物质,目前为止暗物质只是一种假设,也没有任何的实验观测表明暗物质存在。
1、提出反物质
(在现代理论中)反物质最先由狄拉克(Dirac,为什么我会想到迪达拉呢o((⊙﹏⊙))o)提出的。在20世纪初提出发展的量子力学解决了很多低能下的非相对论性的系统问题,但是却不适用于高能的相对论性粒子或系统。比如说,在很多情况下, 粒子数是不守恒的,但是在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中就暗含着粒子数守恒,因此量子力学就无法描述粒子产生和消失的情况。
狄拉克通过对比牛顿力学与相对论力学的关系,自然的想把量子力学推广到相对论性量子力学。在量子力学中,最重要的是薛定谔方程:
,
其中 为哈密顿算符,其实就是牛顿力学下的动能的形式,而狄拉克推广的想法简单地说就是把这个能量变为相对论中的能量:
,
其中把光速设为1了。这个方程的解就可能对应着两个能量,即 和 ,狄拉克把负能量解释成反物质。狄拉克对此提出了“狄拉克海”,以电子为例,他认为宇宙中充满了电子,和海洋一样,但是某些电子可能由于某些原因被激发出海平面,这样这个电子原来的位置就留下一个空穴。这个空穴相对于充满电子的空穴来说,就是带正点的正电子。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这种解释并不是正确的。反物质的存在实际上是非常自然的,是时空对称性的要求。关于物质与反物质的关系在量子场论中有完整详细的描述。
2、发现反物质
1932年,安德森发现了正电子。安德森从1930年开始跟密立根做宇宙射线的研究工作。从1930年起安德森负责用云室观测宇宙射线。安德森采用一个带有非常强磁铁的威尔逊云室来研究宇宙射线。他让宇宙射线中的粒子通过室内的强磁场,
并快速拍下粒子径迹的照片,然后根据径迹长度、方向和曲率半径等数据来推断粒子的性质。1932年8月2日,安德森在照片中发现一条奇特的径迹,这条径迹和负电子有同样的偏转度,却又具相反的方向(上图),显示这是某种带正电的粒子。从曲率判断,又不可能是质子。于是他果断地得出结论,这是带正电的电子。狄拉克预言的正电子就这样被安德森发现了。
(本段来源于
发现正电子----中国科学院
)3、反物质在哪
一说到反物质,就会想到反物质和正物质会湮灭,会觉得其与生活中的物质距离非常远。但是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反物质无处不在。根据物理学中的相关知识可以知道,我们的宏观世界几乎都是由原子或分子构成的,原子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而原子核中的质子中子之间是有非常强的相互作用的,而传递这种相互作用的粒子中就含有反物质(反夸克)。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反物质存在于所有的宏观物质中。
反物质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不能产生,但是在实验室中却很容易产生,也就是在对撞机中,比如CERN的LHC,北京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等,在一次对撞中,会产生成千上万的反物质粒子产生,也就是说反物质每天都在实验室中产生。
4、反物质去哪了
但是,根据目前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和粒子场论,正物质与反物质是完全对称的,而如果大爆炸的时候正反物质是一样多的话(目前大家普遍相信这一点),理论上说现在的宇宙中正反物质也是一样多的,但是实际的观测却没有看到宇宙中有反物质,这就非常迷了。目前有很多理论来试图解释这件事情,但是没有一个能非常完美的解释。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我的上一个回答
ヾ(◍°∇°◍)ノ゙我的下一个回答
三、暗物质与反物质的区别?
1.
概念不一样:暗物质是理论上提出的可能存在于宇宙中的一种不可见的物质,注意,是理论上。反物质是正常物质的反状态。当正反物质相遇时,双方就会相互湮灭抵消,发生爆炸并产生巨大能量。
2.
提出者不一样:最早提出“暗物质”可能存在的是天文学家卡普坦。反物质概念是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最早提出的。
3.
提出的时间不一样:暗物质于1922年被提出来,天文学家卡普坦提出,可以通过星体系统的运动间接推断出星体周围可能存在的不可见物质。反物质最早被提出是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预言,每一种粒子都应该有一个与之相对的反粒子。
4.
关于质量:暗物质参与引力相互作用,所以应该是有质量的,但单个暗物质粒子的质量大小还不能确定。
四、正反物质之间会覆灭,那么暗物质与反物质之间会怎么?
它的基本属性同我们周围的世界正好相反。反物质的原子核是由反质子和反中子构成的“负核”,外有正电子环绕。反物质一旦同“正物质”接触,便会在瞬间发生爆炸,物质和反物质变为光子或介子,产生“湮灭”现象。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把量子力学与高速运动所必须的相对论力学相结合导致产生了反物质的概念。 宇宙诞生之初,物质和反物质不断碰撞、互相湮灭。湮灭的过程随着我们的宇宙慢慢冷却下来而逐步减慢,物质和反物质本应该一样多,但实际上不是的。相反,物质粒子比反物质粒子略多一些,物理学家称之为“重子不对称”。暗物质是指那些不发射任何光及电磁辐射的物质。我们目前所认知的部分大概只占宇宙的4%,暗物质占了宇宙的23%,还有73%是一种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暗物质与反物质是包含关系,暗物质还包含正物质,正如物质包含正物质和反物质。
五、暗物质与反物质是同义词?
不是的。
暗物质是理论上提出的可能存在于宇宙中的一种不可见的物质。
反物质是正常物质的反状态。
六、人工智能电影的导演?
《人工智能》是由梦工厂出品,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裘德·洛、海利·乔·奥斯蒙特等主演的一部未来派的科幻类电影。
影片讲述21世纪中期,人类的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一个小机器人为了寻找养母,为了缩短机器人和人类差距而奋斗的故事。
影片于2001年6月26日在美国上映。
中文名
人工智能
类型
冒险,科幻
外文名
AI(ArtificialIntelligence)
主演
裘德·洛,海利·乔·奥斯蒙特
其他名称
A.I.人工智慧
片长
146分钟
出品时间
2001年
上映时间
2001年6月26日
出品公司
梦工厂
分级
USA:PG-13
制片地区
美国
对白语言
英语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
色彩
彩色
编剧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imdb编码
tt0212720
七、人工智能电影马丁结局?
马丁苏醒,恢复健康,回到了家里,一系列的事情使大卫“失宠”,最后被莫妮卡抛弃。 在躲过机器屠宰场的残酷追杀后,大卫在机器情人乔(裘德?洛饰)的帮助下,开始寻找自己的生存价值。
八、电影:人工智能的结局?
大卫开始踏上了旅程,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他发现在那个世界中,机器人和机器之间的差距是那么的巨大,又是那么的脆弱。他要找寻自我、探索人性,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人工智能》是由华纳兄弟影片公司于2001年拍摄发行的一部未来派的科幻类电影。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裘德·洛、海利·乔·奥斯蒙特主演。 影片讲述21世纪中期,人类的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一个小机器人为了寻找养母,为了缩短机器人和人类差距而奋斗的故事。
九、怎么评价电影《人工智能》?
这是一部伤感大于温情、绝望多于希望的科幻佳作。
从头至尾,都在为那个机器小男孩一心一意想要变成真正的孩子而难过。也为他孤身一人流浪地球而伤心,更为他执着地寻找母爱而落泪。对于充满了童真的斯皮尔伯格而言,他的大部分作品应该都是老少皆宜的,除了那个压抑、悲惨、在非人集中营里涌现出一丝人性闪光的《辛德勒名单》。对于《人工智能》而言,斯皮尔伯格虽然完成了老友库布里克的遗愿,完成了这部别具一格的科幻作品,很难说里面有多少库布里克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但是这部电影,越看到最后越令人伤感,甚至化身机器少年,做着那个永无止境的回家之梦。在一个智能机器流行的年代,很多机器人介入了大众的生活,有一个可以产生感情的机器小孩被一名儿子患了绝症的家庭收养,后来儿子的绝症治好,小机器人被逼无奈被家庭抛弃,开始了流浪之旅。机器小孩对这个家庭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一旦被抛弃,无时无刻都在想着回家。后来他去追寻童话中的仙女,想要变成真正的孩子,在海底过了上万年,经历了又一个冰川期,地球人类全部灭绝,外星生物统治地球,它们将机器人解救出来,研究人类历史,并为他幻化出日思夜想的家庭温暖,让他在幻境中享受母爱的阳光。有爱的旋律贯穿整部电影,即使沧海桑田,真爱确实永存。虽然,那种爱是绝望的,也是毫无结果的,甚至是存在于孩子梦中的。十、人工智能电影拍摄时间?
1927 年拍摄
《大都会》是全球首部科幻电影,也是第一代关于人工智能的影片。直到21世纪初,才有人在阿根廷发现一份拷贝,修复出了至今最接近原版的150分钟版本,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文献遗产 。它已经超越了本身的艺术性和商业性,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希特勒也是这部片子的忠实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