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人类文明发展之源,也是人类文明存在与发展之本?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核心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
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源?
生态环境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
二、人类文明发展的本质?
我之浅见,文明的本质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进步的状态。这种进步的状态主要体现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物质层面表现为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和相对丰富以及人们物质生活的相对富有;精神层面表现为人们思想意识、道德意识的不断提高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以及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
人类文明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其核心标志是语言文字、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和城市国家的繁荣兴盛。
人类文明以时代划分,经历了原始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现代文明;以进步的性质划分,则经历了农耕文明——近现代工业文明——城市文明。而无论怎样的文明,无论是民族的、国家的、社会的文明,任何时代的文明和整个人类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都是科学技术的力量,发明创造的力量,人文精神的力量的根本体现。
三、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
按照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来说,这样的科技发展的确是顺理成章的。可宇宙中的其他文明却不一定如此,毕竟科技不是文明的必需品,他们碍于自身或是生存环境的原因,有可能不会发展科技,或是停滞于某一科技发展阶段(物质的需求刺激科技发展,其他文明可能会因为物质的极大富裕而没有衍生出科技发展)也有可能他们对外界的需求与我们完全不同,他们科技的偏向,对物理规律的运用也会与我们不同,文明发展历程自然也相差甚远。
四、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事例?
(1)秦汉: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唐:发展和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中央官制的发展,确立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发展了科举制。
(2)概括:钱穆认为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没有什么建树;陈寅恪认为赵宋王朝是中国文明的鼎盛时期。
论证:钱穆的观点:主要从宋王朝积贫积弱的角度来论证,比如未真正实现政治大一统,长期受周边少数民族的欺辱;政治体制上只是对前代进行了一些改进,未出现创新性的发展;一味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导致冗官、冗兵、冗费,致使国力空虚,积贫积弱等
陈寅恪的观点:政治上,通过推行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加强了皇权,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举措基本解决了历代以来存在的地方权重而导致封建割据的问题;经济上,宋代是历代以来商品最为发达的时代;教育上,科举制在宋代进一步得到完善,出现三级考试制度和糊名法等;文化上,宋代诗词文化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词,是宋代的文化象征之一;科技上,四大发明最终成型于宋代等(可在两者中任选一人的观点进行论证,只进行理论性阐述而无史实依托的,不得超过。
(3)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是导致国家动荡甚至灭亡的最主要原因。明朝: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确立内阁制,君主专制高度强化;清朝: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4)要求:能从皇权专制不断的强化这一趋势角度进行论述并表述合理充分的给4分,如果仅从具体制度角度进行论述的最多不超过2分。
五、什么建设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文明建设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人类的文明史,开始于文字的发明,在时间上最早不过七八千年,这几千年只占人类史的百分之一而已。人类文化的发展,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面讲,可有以下三种共识。第一,人类文化的发展,不是突然的,而是人类在生存竞争中学到许多经验,逐渐积累而流传下来的。换句话说,有史时代的许多文化,都渊源于史前时代的人类活动。
中华民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指明了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科学方向和世界文明持续发展的科学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文明新形态的制度依托和道路规定。
六、人类文明发展的轴心区?
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
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那这个地区就应该是“轴心地区”了。以中国为例就是商周时期,黄河中游平原,一圈有山,中间有水。险峻的山,无情的水。有山可退,平原可居,有水可养,养水养人。
动植物同时从水中来到陆地,由低到高,有的以树上为主的动物,例如古猿,树向上生长为他提供了直立的方向,肢分上下,头向上抬。以地下为主的动物,四肢并用,并直接用嘴取食,锻炼了嘴,也占据了头的大部分。热带地区植物四季生长给动物们提供了足够的食物,所担心的是食肉动物的扑食。
温带地区四季分明,动物的食物大大减少,食草动物、食肉动物都随之减少。对食草动物的威胁也减少,对生命的渴求相对于食物少点是可以想办法的。树上的果实不宜保存,草的种子能放得更久。河流的泛滥冲击出的平原草是比树长得又快又多的,也更容易采摘。于是为了生存经过千百万年的磨难类人猿终于从山上树上站立到了平原。
七、人类文明发展文字的特点?
在文字发明之前,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只能通过语音进行。语音的问题在于原始条件下缺乏有效的记录手段,只能靠人的记忆口口相传,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被人为有意无意的扭曲、添加或丢弃,难以保证信息二次传播的一致性,是非对错也难以追溯。所以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将狩猎种植等生产生活的经验积累下来并跨地域传播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也可以说在“文字”出现之前,因为无法保证信息描述的一致性,是不存在“知识”一说的。
“文字”的发明有力的改变了语音传播的尴尬局面,文字是视觉符号,可书写的“文字”是最简单有效的信息记录手段,在很原始的条件下也可实现,它有效的保证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一致性,因为有记录可以追溯、验证和纠偏,保证了历史经验的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这些信息的文字描述就成为可以传播和继承的“知识”。
相对于语音,文字化“知识”的传播广泛而又深远。文字为“知识”的跨地域交流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手段,树叶,布帛,简牍,纸张都是在即时生产力条件下易于获得的载体,是可以远距离搬运的。
具备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避免“重复造轮子”,可以对后进地区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带来跨越式的提升。
有了“知识”,人类的的发现,发明和创造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而不必一切都从头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阶梯。
文字为“知识“交流而生,从历史经验来看,广泛的开放和交流能高效促进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汲取其它文明的“知识”能减少大量无谓的瞎摸索,节省巨量成本的同时实现跨越式发展。
伴随着文字发明的,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等文明发源地的崛起并辐射周边地区。有文字不一定成为文明发源地,但没有文字绝对无法成为文明发源地。“文字”是考古学和历史学判定文明发源地的决定性标志。
所以说“无文字,不文明”。
八、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物质发展史?
人类的文明是从认识物质及其运动开始的。
历史学家们把远古时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器”主要是指生产和生活工具,但石、铜、铁明显的是物质。不同的物质,标志着不同的文明,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是随着化学认识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少的史学家们,按照帝、王、将、相的兴衰为主线来描述古代史甚至是近代史,他们自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如果同时按科学的发展来写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将会是更客观更唯物的。
人类有意识的第一个化学活动就是用火。通过观察自然火从而会用木枝杂草等物把火种带到洞穴中。由引火到保持火不灭到会用摩擦生热发火,就标志着进步。因为这时的人类已掌握了木、草等物有可燃的性质,认识到火能生热,并借以御寒和烤制熟食。由此可以断言,化学是在生活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促进了人类逐渐走向文明的科学中应居首位。
原始的人类为了保存火种,总要在火种周围加上防护措施,最初会用石块,为了让石垒不致坍塌,也会用一些湿泥巴敷在上面。由于火种长年不断,那些泥巴就会被烧结成硬块。他们注意到这一现象,就会摸索着把泥巴做成皿状放到烈火中去烧,从而得到烧制陶器的经验。在我国考古工作中发现的最早的陶片,估计是一万年前的人烧制的。
有据可考的用火历史,大约发生在50万年前,到陶器的产生,中间经过了不会正好是49万年,也得要几十万年少则十几万年。人类这一段历史上,文明的进步要以万年为单位,实在是太缓慢了,后来烧制陶器的工艺越来越精,人类的进步就是以这种速度开始的。选配原料,控制温度,加上釉彩,这些都需要积累知识,并一代一代传下去,后人继承又加以改进,直至发展到会烧制原始的瓷器,掌握了规律,有了化学工艺的雏形。所费时间,又得以千年为单位来计算。但是实践取得的成就比过去大得多,所花费的时间又比过去短得多,这两个因素合起(应相乘)来算,就比过去的进步速度要快上百多倍了。
铜器的产生,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开始,也标志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入了一个新领域。制作铜器,除开始有少量天然铜可直接做原料外,大量的铜要用铜矿石来冶炼。冶炼金属已不是做好胚一烧就成陶器那样简单,而是要有更多的直接控制化学反应的经验。特别是发展到铸造青铜器,冶金的化学工艺水平,由现有出土文物来看,已能令人大为惊叹。历史学家从文物资料考证,人类古代金(铜)石并用时期开始于约在公元前四千到两千年之间,后来是青铜时期,约稍晚一到两千年。这一段时间里,人的生活状况已大为改变。特别是有了文字,互相传递信息,保留知识,为社会的文化建设和文明进步创造了条件。
铜器时代人类所掌握的工艺化学的经验,已不只是烧陶、制瓷和冶金。他们同时又发明了酿酒、制醋、炼药、染色等化学范畴里的加工技术。化学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起居,饮食、服装以及战争等广泛的活动之中。人们时时处处都已离不开那种实践经验的也是技术工艺的化学了。很多有头脑的人和专门从事有关制作生产的工匠们,都在有意无意地利用和发展化学。再加上同时期其他科学的发现和成就,已是并头前进之势,万马奔腾之猛,人类文明发展速度之快,不能计量,只能用凶如潮涌之类的话来形容了。
要写一部以物质为标志的人类文明发展史,让人们从说不清的更朝换代的故事中清醒过来。以科学无国界的眼光,统一人们的思想,顾思本民族在其中的地位,所作的贡献和今后应有何作为,也许大家的分歧会少得多,人们的头脑会更加开放,合作得也会更好。
九、人类文明的神秘发展史?
大约距今一万年前出现了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由原始文明进入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使自然界的人化过程进一步发展,代表性的成就就是青铜器、铁器文字造纸印刷术等等。
主要的物质生产活动是农耕和畜牧。
人类不再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食物,而是通过创造适当的条件,使自己所需的动物和植物得到生长和繁衍。
十、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可以归结为多个因素,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动力:
1. 渴望知识和探索:人类天生对未知和新颖感兴趣,对知识的探索是推动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人们不断追求更深入的了解世界和宇宙的奥秘,推动科学、技术和思想的进步。
2. 经济和资源的需求:经济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推动力。人们的需求驱使着创新和发现,以满足物质和经济上的需求。对资源的争夺和利用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3. 社会和文化的进步:对于社会、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善和发展的追求,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社会制度、法律、道德和文化的演进,人类逐渐实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 技术与工程的进步: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人们通过不断改进工具、发明新技术和应用科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生产力和改善生活条件。
5. 人类的向往和愿景:人类具有自我实现和追求更美好未来的内在驱动力。人们对于和平、繁荣、公正、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等理想的向往和渴望,激励着他们为实现这些目标而不断努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动力因素互相交织,相互影响,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中可能有所不同。此外,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还受到社会、政治、环境和技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