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孕育期的成就?

人工智能孕育期的成就?

一、人工智能孕育期的成就?

1.孕育期

主要成就是创立数理逻辑、自动机理论、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发明

了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这些成就为人工智能的诞生准备了充足的思想、理论和物质技术条件。

2.形成期

主要成就是人工智能正式诞生,并很快在定理证明、问题求解、博弈、模

式识别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3.发展期

主要成就是人工智能研究向纵深发展,在更多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开始走向实际应用,在学科上也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人工智能在会计的发展史?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会计行业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影响,从最初的工作方式已经转变为电算化和人工智能的工作方式。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相比,人工智能的应用对提高会计行业的工作效率、准确率以及风险竞争力都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论述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积极影响,并且试图找出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提高会计行业工作的措施。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运用在了会计工作中,因此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会代替大部分会计行业的工作内容。人工智能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会计行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很多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一些会计人员不得不面临失业的危机。这就需要会计行业的工作人员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形势,由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转变为高科技下的工作方式,重新寻找工作的目标与工作的价值,并且及时学习掌握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通过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技能,来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

三、人工智能的发展史是什么?

人工智能(AI)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和发展趋势。以下是对人工智能发展历史的概述:

1. 人工智能的诞生 (20世纪40-50年代)

1950年:艾伦·图灵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即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进行对话而不被识别为机器,则认为该机器具有智能1。

1950年:图灵还预测了制造具有真正智能机器的可能1。

1956年: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新术语被正式提出,并在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研讨会上得到了确认1。

1954年:乔治·戴沃尔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机器人1。

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关于人工智能的研讨会,标志着人工智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1。

2. 人工智能的黄金时代 (20世纪50-70年代)

1966年-1972年:世界上第一款用于移动机器人的人工智能机器人Shakey问世1。

1966年:ELIZA聊天机器人发布,它能够通过脚本理解和生成简单的人类语言1。

1968年:计算机鼠标的发明改变了人与计算机的交互方式1。

1970年:没有人能够构建足够大的数据库或编写一个程序来达到儿童级别的认知水平1。

1972年: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研制的移动机器人Rover 2成为了第一个成功完成迷宫导航任务的自主移动机器人1。

3. 人工智能的低谷 (20世纪70-80年代)

由于计算能力和存储限制,人工智能在20世纪70年代遇到了发展的瓶颈1。

研究者在尝试让程序展现出对世界的儿童水平的认识时发现这个目标过高1。

缺乏明显的进步导致了对人工智能的研究资助大幅减少1。

IMB“深蓝”超级计算机于1997年在国际象棋比赛中击败了世界冠军G

四、人工智能发展史_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发展史

人工智能(AI)是21世纪以来科技领域最引人注目和令人兴奋的领域之一。它是指计算机系统模拟并展现出人类智能的能力,包括学习、推理、理解语言和解决问题等。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计算机科学和现代哲学。

早期的人工智能研究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人工智能的初期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科学家们开始尝试构建具有智能水平的计算机系统。早期的人工智能研究涉及到逻辑推理、问题解决以及模拟人类思维的基本原则。

其中一个重要的突破是1956年举办的达特茅斯会议,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个概念,并将人工智能定义为:“使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这个会议被认为是人工智能领域的起点,也标志着人们开始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力。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人工智能的研究逐渐深入,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例如,上世纪60年代,IBM的科学家们开发了第一个能够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的程序,人们对智能机器的梦想更加接近现实。

人工智能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被认为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随着计算机硬件的不断发展和算法的改进,人工智能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专家系统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专家系统是一种利用大量专家知识和推理技术来模拟人类专家决策过程的计算机程序。专家系统在领域如医学诊断、金融分析等方面展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此外,机器学习也开始在人工智能领域崭露头角。机器学习是一种让计算机系统通过数据和经验来改善自身性能的技术。训练机器进行自主学习和逐步优化的能力让人工智能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现代人工智能的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的盛行,人工智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现代人工智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深度学习和数据驱动的方法。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方法。通过构建具有多个隐层的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模型能够从大量数据中自动提取特征和模式,实现高度准确的预测和分类。

在人工智能的不同领域中,深度学习已经取得了很多突破。例如,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图像识别和目标检测、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机器翻译和语义分析等。

同时,大数据的积累也为人工智能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机会。通过分析和利用海量数据,人工智能系统可以不断完善自身的学习和决策能力。

人工智能的未来展望

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令人兴奋和期待。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人工智能有望在诸如医疗保健、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人工智能在决策过程中是否能保持公正和透明,以及如何解决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隐私和安全问题等。

为了促进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政府、学术界、产业界等各方共同努力,制定相关政策和规范,确保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发展符合人类的利益和价值观。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证明了人类对智能的不懈追求和探索。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前沿科技,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并为我们创造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五、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史及成就?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搭载航天员杨利伟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升空;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搭载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三名航天员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六、中国高铁发展史上的最大成就?

一、高铁技术

截至2014年,中国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形成比较完善的高铁技术体系;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策略,系统掌握构造速度200至250千米/小时动车组制造技术,并且完成构造速度350千米/小时动车组技术平台的搭建。《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正式发布,成为中国高铁建设技术标准体系 。

2016年7月15日,两列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均以420千米/小时速度在郑徐高速铁路上完成安全交会,标志中国已全面掌握核心高铁技术,同时,中国中车集团公司在全球高铁市场占据69%份额,成为世界高铁领跑者。

2017年6月26日,“复兴号”列车投入运营,装配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大功率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中国标准动车组所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国际兼容标准占16%,不同列车可以重联运行。

2018年8月2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在京沈高速铁路启动高速列车自动驾驶系统试验。

2019年6月26日,中国自主研制的40米跨1000吨运架成套设备投入使用,完成第三次突破高铁制架技术;9月底,京张城际铁路沿线5G信号基站全部开通。

截至2019年11月23日,中国已系统掌握各种复杂地质及气候条件下高铁建造成套技术,攻克铁路工程建造领域一系列世界性技术难题;全面掌握构造速度200至250千米/小时、300至350千米/小时动车组制造技术,构建涵盖不同速度等级、成熟完备高铁技术体系。

二、速度记录

1998年6月24日,韶山8型0001号电力机车在京广铁路试验段中创下240千米/小时速度记录,成为中国首台高速机车;8月28日,“新时速”摆式列车(X2000)在广深铁路上投入运营,列车最高运行速度200千米/小时。

2001年1月9日起,“蓝箭”电力动车组在广深铁路上投入运营,列车最高运行速度200千米/小时。

2002年11月27日,中华之星电力动车组在秦沈客运专线上的试验行车速度达到321.5千米/小时。

2010年12月3日,“和谐号”CRH380A电力动车组在京沪高速铁路上创下486.1千米/小时试验速度记录。

2014年1月16日,中国CIT500型高速列车在实验室内试验速度达605千米/小时。

截至2019年,中国高速铁路列车最高运营速度350千米/小时,居全球首位。

三、营业里程

截至2015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总里程已达1.9万千米。

截至2016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总里程已超过2万千米。

截至2017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总里程已达2.5万千米。

截至2018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总里程2.9万千米以上。

截至2019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总里程达3.5万千米

四、客运流量

2008年8月1日至2016年7月11日期间,中国高速铁路营运动车组列车累计发送旅客超过50亿人次。

2017年春运期间,中国高速铁路营运动车组列车累计发送旅客达1.8亿人次,占全国铁路客运总量51.4% 。

2018年,中国高速铁路营运动车组列车全年累计发送旅客达20.05亿人次。

建设意义

中国早期和境外的批评者一直质疑在大部分地区处于发展中,国家建设高昂的高速铁路系统的必要性,而大多数务工人员则无力承担高铁的车票费用。

然而,中国政府已经表明,虽然高铁建设造价昂贵,但这些建设项目也会推动一些政策目标。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和流动频繁,因此对作为大众化交通工具的高速铁路需求巨大,也为旅客提供快速,可靠和舒适的出行方式。

虽然中国大陆高铁的运营时间比发达国家要短,但“高铁经济效应”已明显显现,对沿线产业带和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培育,以及沿线地区人口流动速度提升和人口聚集,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在高铁规模快速扩张的时期,高铁的空间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也成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发动机。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提升铁路的运输能力,与就业市场实现无缝对接,以提高经济生产力和长期竞争力。

另外,高铁开通后,一些既有线释放了运能,缓解了货运能力长期紧张的局面,全社会人流、物流周转明显加快,成本有效降低,这对于铁路更有利可图。

2、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高铁建设创造就业机会,也推动了对建筑、钢铁和水泥行业的需求,短期刺激经济。其中,京沪高铁共聘用了11万工人施工。

3、促进跨城市经济一体化及二线城市的增长。

高铁的引入,使得二线城市的市场潜力增加59%,楼价也比预期平均实际增长4.5%。高铁的开通也产生“同城效应”,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加快产业梯度转移,有效推动区域内产业优化分工,围绕构建高铁沿线产业链条,形成比较优势,促进沿线地区的产业协调互补发展。

例如随着长三角地区高速铁路的不断开通,带动了长三角地区协同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的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有效支撑并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各城市不同的产业体系等的发展。

此外,高铁也使中国人的生活半径和活动范围出现明显扩大和拓宽的现象,生活方式和节奏逐渐发生变化,催生出“星期天工程师”“假日专家”等新职业,形成了“高铁社会”。

同时使老年人异地养老变成现实,如廊坊、昆山、德州等地的养老院开始吸引北京、上海的老年人,以更低的成本享受更舒适的养老生活。

4、支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电力动车组能源使用量比其他交通工具要少,并且可以从更多种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获取电力。而汽车和飞机没有这些特点,因为这些能源更依赖于进口石油。

5、发展高铁设备产业。

高铁的建设,也将中国发展成为高速铁路建设技术的主要来源国。中国的轨道装备制造商引进进口技术后,直接进入本地化生产过程,之后进行了技术转化,甚至开始准备出口海外,与外国供应商竞争。

在中车四方取得川崎重工业新干线E2型授权生产权的六年后,中车四方可以自行生产CRH2A列车,而川崎重工业也在高铁上结束与中车四方的合作。

如今,中国拥有世界上系统技术最全的高速铁路技术,可以承担从通信信号、工务工程、牵引供电、机车客车制造乃至运营管理等领域的“一揽子”出口。

6、拉动产业的发展。

高铁的建成,带动了冶金、机械、建筑、橡胶、电力、信息、计算机、精密仪器等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拉动了沿线城市旅游、餐饮、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例如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使两个直辖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交流日益增多;京沪高铁开通运营后,沿线城市成为承接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经济区产业转移的新平台。

7、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随着一些高铁线路客流量的增长,充分说明了高速铁路对人口流动具有显著的诱增效应,使原先鲜为人知或知名度高但交通不便的中小城镇成为吸纳人口的热点

七、人工智能的发展史及对生活的影响?

人工智能在近些年得到了如火如荼的发展,并日益深入地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是也带来了很多挑战,未来需要寻找应对这些挑战之道,以实现在利用人工智能最大化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保证人类相对于人工智能的主体和支配地位。

八、2009年人工智能领域的成就?

ImageNet数据库

  2009年,计算机教授李飞飞带头制作了一个数据集,名为ImageNet,这成为过去十年人工智能浪潮的催化剂。因为在此之前,人们只知道通过更好的算法来制定决策,却很少关心数据。但ImageNet数据库的出现,让大家知道了数据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真正食粮。时至今日,它仍然为训练大型模型提供着重要数据。

九、人工智能发展史60个字?

1、 人工智能的诞生(20世纪40~50年代)

2、 人工智能的黄金时代(20世纪50~70年代)

3、 人工智能的低谷(20世纪70~80年代)

4、 人工智能的繁荣期(1980年~1987年)

5、 人工智能的冬天(1987年~1993年)

6、 人工智能真正的春天(1993年至今)

1、 人工智能的诞生(20世纪40~50年代)

  1950年:图灵测试

  1950年,著名的图灵测试诞生,按照“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的定义: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通过电传设备)而不能被辨别出其机器身份,那么称这台机器具有智能。同一年,图灵还预言会创造出具有真正智能的机器的可能性。

  1954年:第一台可编程机器人诞生

  1954年美国人乔治·戴沃尔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机器人。

  1956年:人工智能诞生

  1956年夏天,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人工智能研讨会,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诞生的标志。会上,麦卡锡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个概念,纽厄尔和西蒙则展示了编写的逻辑理论机器。

  2、 人工智能的黄金时代(20世纪50~70年代)

  1966年~1972年:首台人工智能机器人Shakey诞生

  1966年~1972年期间,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研制出机器人Shakey,这是首台采用人工智能的移动机器人。

  1966年:世界上第一个聊天机器人ELIZA发布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魏泽鲍姆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聊天机器人ELIZA。ELIZA的智能之处在于她能通过脚本理解简单的自然语言,并能产生类似人类的互动。

  1968年:计算机鼠标发明

  1968年12月9日,美国加州斯坦福研究所的道格·恩格勒巴特发明计算机鼠标,构想出了超文本链接概念,它在几十年后成了现代互联网的根基。

  3、 人工智能的低谷(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初,人工智能遭遇了瓶颈。当时的计算机有限的内存和处理速度不足以解决任何实际的人工智能问题。要求程序对这个世界具有儿童水平的认识,研究者们很快发现这个要求太高了:1970年没人能够做出如此巨大的数据库,也没人知道一个程序怎样才能学到如此丰富的信息。由于缺乏进展,对人工智能提供资助的机构(如英国政府、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和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对无方向的人工智能研究逐渐停止了资助。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RC)在拨款二千万美元后停止资助。

1997年5月10日,IBM“深蓝”超级计算机再度挑战卡斯帕罗夫,比赛在5月11日结束,最终“深蓝”以3.5:2.5击败卡斯帕罗夫,成为首个在标准比赛时限内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电脑系统。供图/CFP

  4、 人工智能的繁荣期(1980年~1987年)

  1981年:日本研发人工智能计算机

  1981年,日本经济产业省拨款8.5亿美元用以研发第五代计算机项目,在当时被叫做人工智能计算机。随后,英国、美国纷纷响应,开始向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提供大量资金。

  1984年:启动Cyc(大百科全书)项目

  在美国人道格拉斯·莱纳特的带领下,启动了Cyc项目,其目标是使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够以类似人类推理的方式工作。

  1986年:3D打印机问世

  美国发明家查尔斯·赫尔制造出人类历史上首个3D打印机。

  5、 人工智能的冬天(1987年~1993年)

  “AI(人工智能)之冬”一词由经历过1974年经费削减的研究者们创造出来。他们注意到了对专家系统的狂热追捧,预计不久后人们将转向失望。事实被他们不幸言中,专家系统的实用性仅仅局限于某些特定情景。到了上世纪80年代晚期,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新任领导认为人工智能并非“下一个浪潮”,拨款将倾向于那些看起来更容易出成果的项目。

  6、 人工智能真正的春天(1993年至今)

  1997年:电脑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1997年5月11日,IBM公司的电脑“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成为首个在标准比赛时限内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电脑系统。

  2011年:开发出使用自然语言回答问题的人工智能程序

  2011年,Watson(沃森)作为IBM公司开发的使用自然语言回答问题的人工智能程序参加美国智力问答节目,打败两位人类冠军,赢得了100万美元的奖金。

  2012年:Spaun诞生

  加拿大神经学家团队创造了一个具备简单认知能力、有250万个模拟“神经元”的虚拟大脑,命名为“Spaun”,并通过了最基本的智商测试。

  2013年:深度学习算法被广泛运用在产品开发中

  Facebook人工智能实验室成立,探索深度学习领域,借此为Facebook用户提供更智能化的产品体验;Google收购了语音和图像识别公司DNNR

十、中国近代发展史及现今成就?

近代的中国可以说是一部屈辱史,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胜利。期间我们经历了,英法等列强的剥夺,经历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害。

我们的民族,一次次受到空前的凌辱,我们并没有倒下去,因为我们的民族灵魂没有丢失。

为什么英法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可以那样的羞辱我们了?

首先,由于清政府长时间的闭关锁国,导致我们错失了西方的工业革命,使的我们还处于冷兵器时代,人家都用上了洋枪洋炮。

这样双方的战斗力就不会在一个级别上,人家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开始射击。而我们用的大刀长矛,只能近距离的格斗,根本毫无优势可言。

其次,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事实。别人比你强大,就会对你发动战争,以此来获取利益,因为人家胜券在握。

打败你,你就要给予割地赔款,从而更加的削弱你自己,而人家会更加的强大。一直会欺压你,削弱你,甚至时机成熟的时候还会吞并你。

只有我们自己掌握核心科技,才能立于世界不败之地。

从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强大我们的国防。我们在几乎没有外界的帮助下于1964年10月16日,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氢弹试验,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政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有力保障。

再到载人航天技术,一直是西方垄断的。我们通过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终于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之前的国际空间站,我们拿着钱买门票,人家都不愿意让我们共同参与研究,现在我们也有了自己的空间站。

以前你对我爱理不理,以后我让你高攀不起,这就是中华民族。

最后再到前段时候通车的港珠澳大桥,从用钱让人家提供技术支持,人家却对我们冷嘲热讽。还要给我国工程人员唱祷歌。

我们自行研究,突破一个个技术难关,再次让世界看到了我们中华民族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们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有创新的精神,从无到有,一次次的突破自己,让世界为我们感到震撼。

我们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现在的不断强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迈着矫健的步伐,迎着朝阳不断向前。

中华民族再也不会任人宰割,只有我们强大了,才不会受到欺负,我们的人民才能更好的安居乐业。

只有我们通过不断的创新,把最核心的技术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我们才能站在世界的高处,俯视着下面,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更好的复兴我们中华民族,使之成为世界的翘楚。

毛泽东说过,“枪杆子出政权”。只有你的枪杆硬了,才能起到威慑他人,保护自己的作用。虽然我们不提倡武力,但对于来犯之敌,我们也会给予其沉痛的打击。

让他明白,“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