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硅芯片是什么?
汽车芯片原材料硅材料。
芯片主要由硅材料制成,其大小仅有手指甲的一半;一个芯片是由几百个微电路连接在一起的,体积很小。
在芯片上布满了产生脉冲电流的微电路;它是微电子技术的主要产品。
集成电路芯片是包括一硅基板、至少一电路、一固定封环、一接地环及至少一防护环的电子元件。
二、国内做车硅芯片的企业?
国内芯片厂商目前百花齐放,仅今年一年,就有加特兰、芯驰科技、芯思维、芯擎科技等多家企业,旗下部分芯片产品通过TUV莱茵获得了相关安全认证。
知识点|什么是车规级芯片?
在汽车功能愈加丰富、控制更加集中、软件自由定义的背后,是一枚枚小小的芯片,主导着各个设备与系统的协同工作,推动着汽车技术乃至生态格局的变革。
与消费级芯片不同,车规级芯片对于性能指标、使用寿命、可靠性、安全性、质量一致性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经过严苛的认证流程,包括功能安全标准ISO 26262、网络安全标准ISO/SAE 21434、可靠性标准 AEC-Q100、质量管理标准IATF 16949等。
作为最早在中国开展功能安全业务的国际第三方认证机构之一,TUV莱茵参与了IEC 61508、ISO 26262和ISO/SAE 21434标准的制定,也一直是汽车检测认证领域的领导者。在“芯”时代,我们通过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国内产业链厂商在日益激烈的全球芯片竞争中成功突围。
知识点|自动驾驶芯片主要功能安全标准——ISO 26262
ISO 26262标准是全球公认的汽车功能安全标准,该标准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评估,从需求开始,到概念设计、软件设计、硬件设计,包括最终的生产、操作,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确保电子电气相关的功能性失效不会造成安全风险。
该标准第一版于2011年发布,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对电子系统正常运行不出故障的绝对确定性需求越来越大。同时, ADAS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也要求半导体行业将汽车行业使用的严格安全标准引入其设计过程。为解决这一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18年12月正式发布ISO 26262:2018版标准。新版标准增加了第11部分关于半导体在汽车功能安全环境中的设计和使用指南。新增部分全面概述了半导体产品开发中的功能安全相关项目,对半导体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车硅芯片有哪些上市公司?
2021年车规级IGBT芯片概念股有:
1、华微电子(600360):2020年净利润3418万,同比增长-47.41%。
2、联得装备(300545):2020年净利润7429万,同比增长-8.13%。通过项目建设,公司将建设先进厂房并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形成COF倒装设备、IGBT芯片及模组封装设备,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并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3、露笑科技(002617):2020年净利润1.3亿,同比增长258.85%。20年2月,公司将继续专注第三代半导体晶体产业,拓展碳化硅在5GGaNonSiCHEMT、SiCSBD、SiCMOSFET、SiCIGBT等元器件芯片方面的应用。
四、车规级芯片与普通芯片区别?
手机、平板、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类产品的芯片,设计时主要考虑三方:性能、功耗、成本。
车规芯片不一样,车规芯片需要面对更恶劣的环境(例如10到15年的使用周期),因此,要保证它的一致性、可靠性,这是车规芯片与消费类芯片非常重要的区别。
除了考虑性能、功耗、成本之外,车规芯片还要考核可靠性以及一致性,这与消费类芯片设计完全不同。
此外,安全性也是重点,包括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两部分。
五、车规级芯片与手机芯片区别?
区别主要是使用寿命、外部环境、安全性有区别。
车规级芯片的使用寿命相对于手机使用的寿命要长,手机一般使用寿命在四五年。车规级芯片要承受的温度范围一般在-40°C-150°C之间,而手机芯片只需满足0°C~70°C工作环境。车规级芯片比手机芯片的安全性要强很多,包括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汽车芯片的数据校验更为严格,以防安全隐患。
六、国内有没有量产的车规级的芯片?
贝克街探案官
作者:鲁镇西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自立自强,才能稳中向好
2月最后一天,工信部向市场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根据其监测重点汽车企业情况来看,虽然就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需求和排产而言,芯片供给仍旧存在一定缺口,但是由于全球新建芯片产能不断释放,供给关系有望进一步改善。
同时,未来国内将加大生产协同。引导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优化供应链布局,合理排产、互帮互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最大限度降低缺芯影响。进一步支持整车、零部件、芯片企业协同创新,稳妥有序提升国内芯片生产供给能力。
缺货,必然伴随涨价
按照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芯片供给关系改变,一定会体现在产品价格上。
据上海规模最大的半导体交易市场,赛格电子市场消息,自汽车芯片短缺以来,某款意法半导体生产的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核心芯片,在此前一年里,从20 元炒到不含税2800 元,还不含税。
现阶段,大部分汽车芯片的价格都在上涨,涨幅小的也有几倍。有业内人士称,从去年以来,受疫情影响,东南亚等地的芯片厂产能出现大幅下滑,汽车芯片供不应求。除此之外,芯片经销商的囤货也是导致汽车芯片价格飞涨的重要原因。
在此背景下,产线集中车用、工业用 MCU的全球主要电源管理 IC,以及功率半导体供应商,英飞凌向经销商发布通知称,半导体产能供需失衡将贯穿 2022 年全年,成本结构上涨影响下,公司已无法再自行消化增加的成本。该函被市场解读为有意“在广泛的基础上分配负担。”即提升产品价格。
其实从2020年开始,国内汽车行业就一直受到芯片短缺困扰,据业内人士透露,在行业整体"缺芯"的情况下,中国汽车将近15%的产能将受到影响,按照2019年中国汽车268.3万辆的产能计算,将有40万辆的产能受到影响。
其中主控芯片MCU+功率类的电源芯片、驱动芯片,占缺芯的74%,其次是信号链CAN/LIN等通信芯片。
汽车芯片短缺之所以对国内整车行业带来如此大的影响,主要是因为此前国际汽车电子芯片价格较低,本着“能买就不自己做”的理念,国内供给严重依赖海外进口。
从产业链来看,我国汽车产销量占全球约33%,但汽车半导体等零部件却主要依赖海外供应商,中国汽车半导体产值占全球份额不到5%,部分关键零部件进口占比超过80%至90%。
在2020年疫情扰动下,国内企业纷纷明白了芯片产能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性。
自研汽车芯片格局
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国内整车企业早已开始布局相关芯片产品研发,这一点较上文中,以小米等为代表的手机企业明显不同。
2018年4月,造车新势力之一的“零跑汽车”,联合大华股份研发AI自动驾驶芯片,如今公司自研芯片早已落地,截止2022年2月,公司连续11个月交付车辆同比增长超200%,今年2月份同比增长447%,2022年已经交付整车11520台,约为去年总数43121 台的26.72%。
比亚迪作为转型较为成功的传统车企,已经成为全球唯一一家掌握“三电”核心技术的新能源汽车厂家。除此之外,公司旗下“深圳比亚迪微电子”研制的车规级IGBT芯片,已经占据市场18%的份额,国内已有至少7家车企与比亚迪合作。
除此之外,小鹏汽车此前也已进军自研汽车芯片领域,甚至家电企业美的都跨界进军自研汽车芯片,但是进度不尽如人意。
但根据天风证券统计,我国目前汽车电子国产化率尚且不足1%,巨大的市场空间为从业企业带来巨大的国产替代红利。
在生产端,由于车规芯片对应的多数是成熟制程芯片,国内早已具备28nm成熟工艺芯片制造能力,而且在封测领域,具有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等三家全球TOP10企业,国产产业链足以应对车规芯片制造,同时在由于其他国家的防疫、基建能力加持下,国产车规电子芯片产业链,有望进一步接替海外厂商产能,即全球汽车半导体产能有机会向中国转移。
具体而言,汽车计算、控制类芯片国产化率不足1%,传感器国产化率不足4%,功率半导体、存储器、通信等国产化率分别为8%、8%、3%。
车规电子国产化率低,主要是由国内车企长期以来严重依靠进口的运营策略导致的,这就造成大环境不重视芯片设计领域,故此车规芯片国产化可谓是“先天不足”。其次是国内没有推出车规标准,国外AEC-Q 和 AQG324等标准在国内水土不服,无法适应我国新能源车技术发展,而缺乏车规标准及验证体系,又直接导致车规产品缺乏验证机会以及产业配套环节能力薄弱。
以2020年为例,全球前五大主要芯片厂分别为英飞凌、恩智浦、瑞萨、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而在top25中,国内上榜企业仅有闻泰科技一家,且仅位列第19位。
虽然国内有大量从业公司,但是均处于第二梯队甚至第三梯队。诸如主业包含IGBT芯片的斯达半导、士兰微等;在汽车智能化领域,晶晨股份、瑞芯微、北京君正、韦尔股份、兆易创新等为头部企业;其他细分领域包括澜起科技、中科创达等,在国内或许是头部企业,但是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力较差。
国产芯片车规“危”、“机”在哪
在新能源车时代,上述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制约国产车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因为目前新能源车算力主要来自于MCU芯片,未来伴随自动驾驶广泛普及,为应对城市道路等复杂场景,自动驾驶系统需要进一步提升算力。
基于此,想要将整车行业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就要实现MCU向SoC过渡。因为单一功能的单一芯片只能提供简单的逻辑计算,无法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新的EE架构推动汽车芯片从单一芯片级芯片MCU向系统级芯片SoC过渡。
在此背景下,相较于车载MCU的平稳增长,SoC市场显著放量,根据Global Market Insights的数据,全球车规级SoC市场或将从2019年的10亿美元达到2026年的16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35%,远超同期汽车半导体整体增速。
以座舱为例,数字座舱渗透率不断提升,车内数量不断增加,屏幕尺寸不断增大,智能座舱快速普及,一芯多屏逐渐成为主流,也带动智能座舱SoC芯片的快速放量。
SoC应用在智能汽车上主要有智能座舱以及自动驾驶两方面,相比于自动驾驶SoC,座舱域SoC由于要求相对较低,成为SoC落地智能汽车的先行者。高通、恩智浦、德州仪器、英特尔、联发科等各家不断更新其座舱SoC产品,在中高端数字座舱域,目前高通呈现垄断地位。而在自动驾驶芯片领域,CPU+XPU 是当前主流。
但这并非意味着车规MCU就将被历史淘汰,相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MCU芯片将稳定增长,且由于其均为成熟工艺制程,国内芯片厂足以应对其生产。因为MCU芯片是车辆ECU芯片的主芯片,也是EE架构的基本单位,每个ECU负责不同的功能。
根据需求不同,MCU芯片可分为8 位、16 位和 32 位。
其中8位MCU主要应用于车体各子系统中较低端的控制功能,包括车窗、座椅、空调、风扇、雨刷和车门控制等。
16位MCU主要应用为动力传动系统,如引擎控制、齿轮与离合器控制和电子式涡轮系统等,也适合用于底盘机构上,如悬吊系统、电子动力方向盘、电子刹车等。
32位MCU主要应用包括仪表板控制、车身控制以及部分新兴的智能性和实时性的安全功能。在目前市场的主流MCU当中,8位和32位是最大的两个阵营。这也意味着,整车智能化率越高,MCU芯片需求越大,市场容量天花板越高。
根据IC Insights估计,预计全球MCU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65亿美元,达到2026年的88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5.17%,略低于同期汽车半导体增速。同时我国MCU发展与世界齐头并进,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达到56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5.33%,与世界同期基本持平。
现阶段,不仅是国内市场MCU市场由海外大厂把持,全球市场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寡头竞争局面。CR7占比达到 98%,这主要是因为车规级MCU芯片下游认证周期较长,企业轻易不敢变更供应商。
就目前而言,四维图新已经通过收购杰发科技切入MCU市场,以及娱乐信息系统 IVI SoC 芯片、车载音频功率放大器 AMP芯片等,形成了导航业务、高级辅助驾驶及自动驾驶业务、车联网业务、芯片业务、位置大数据服务业务为主的智能汽车业务。
此外,还有主要布局智能座舱、智能电控、智能驾驶、测试工具、地图服务五大领域的光庭信息,以及涉及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网联服务的德赛西威等,均为智能车国产化贡献绵薄之力。
相信在整个产业链的共同努力下,汽车智能化产业链终将迎来国产替代放量的那一天。
七、通威电子级多晶硅是制造芯片的吗?
是制造芯片用的硅料。
通威股份新投产硅料里有1000吨是电子级多晶硅,就是可以用作半导体硅片材料的硅料。
市场里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通威股份的实际控制人,创始人,刘汉元。他最大的兴趣爱好既不是农业,也不是光伏,而是集成电路半导体。
八、车规级mos芯片是什么?
车规级mos芯片是一种微芯片
微芯片(microchip,有时简称芯片)是一片包起来的计算机电路(一般叫集成电路),它是用一种原料例如硅(silicon)在很小的体积上制成的。微芯片是用来进行程序逻辑(逻辑或微处理器芯片)和计算机存贮(存贮器或可存期存贮器)的。微芯片也用来既包括逻辑又包括存贮,还可能为了特殊目的,例如模拟数字转化(analog-to-digital conversion)、位片和网关。
九、车规级mcu芯片国内龙头?
士兰微(600460):生产的MCU芯片广泛应用于光伏逆变器、工业变频器、电动车、纺织机械等诸多领域,是如今国内掌握核心科技的行业领头羊,销售额大幅上涨。
兆易创新(603986):国内闪存芯片巨头,全球NORFlash的市占率达6%,2011年就开始布局MCU芯片,是目前中国最大的MCU芯片制造企业。因全球芯片的短缺,营收大幅上涨,产品性能和价格在业内极具竞争力,生产32位的通用MCU芯片有望吃到这波MCU国产化的红利,研发水平业内领先,签约客户已超两万家。公司MCU业务的爆发实现了净利润的暴涨,2019年再次推出新型的risc-V内核MCU,2020年又开始车规级MCU生产,是MCU芯片龙头。
十、比亚迪车规级芯片几纳米?
目前它的芯片主要是90纳米的
比亚迪本身也涉及芯片行业,但主要是车规级芯片,2020年比亚迪推出IGBT5.0车规芯片,对标国内同行沟槽型芯片,其代工厂为华虹,而且该芯片为90纳米制程。由此看来,比亚迪是涉及芯片设计的,但并不涉及芯片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