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东发展历程?
一、京东集团的发展历程
京东最早成立于1998年6月,经20多年的发展,京东凭借极具竞争力的价格、精确的受众定位、迅速高效的物流和优良的售后服务,京东实现从小公司到闻名全球大企业的飞跃,2020年京东在《财富》全球500强排行榜中排名102位
回顾历史,根据京东的战略调整和发展状况,京东的发展能够分成四个阶段:初创期、蓬勃发展期、资本化战略布局期和全面转型期。
1.初创期(1998年至2006年)
1998年京东在中关村海外市场成立,主卖光磁产品,截止2001年底,京东已拥有中国60%的刻录机市场,2001年京东开始从批发转向零售。2003年,受非典影响,京东开始尝试网络销售,并于2004年推出自营模式网站,至此京东转型线上进入电商领域。2005年京东尝试做IT数码全品类,2006年底京东销售额达到8000万元。
2. 蓬勃发展期(2007年至2011年)
2007年,京东逐步推进IT产品的品类扩充,获得第一笔大额融资,开始搭建物流体系。京东在品类扩充和自建物流上持续发力。京东在2008年6月完成3C产品的品类扩充。
2009年京东继续扩大融资规模,同时在第一季度开始单独售卖上门服务。2010年京东推出“211限时达”极速配送和上门取件服务,引领了网上零售行业新标准,并于年底正式运营开放平台。
2010年京东年销售额达102亿元,次年京东获得15亿美元融资,移动客户端上线,推出包裹跟踪系统,提高服务水平,增加“7×24小时客服电话”,正式进军B2C在线医药和奢侈品领域。京东全品类逐渐完善,逐步转型为综合型网络零售商。
3. 资本化战略布局期(2012年至2016年)
在此阶段,京东开始追求规模化、专业化,京东逐步通过收购、投资和战略合作扩大集团实力与影响力。2012年京东提供在线客服服务,推出火车票订购、酒店预订等业务,6月京东关联公司获得国内首批快递经营许可证,获得3亿元的融资,收购网银在线,11月京东开放物流服务系统平台,正式布局开放物流服务和支付体系。
2013年10月,京东金融集团成立。2014年3月,京东与腾讯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4年5月,京东赴美上市,股票代号为“JD”。2016年,京东物流首次面向公众服务,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同年,京东与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成为全球性战略合作伙伴。
4. 全面转型期(2017年至今)
2017年4月成立京东物流集团,同年6月,京东金融正式从京东集团中剥离,而后更名为京东数字科技集团。2019年成立零售集团。在这期间,为了辅助京东的核心业务、给广大业务合作伙伴创造巨大的价值,京东凭借庞大的业务规模、完善的零售基础设施和先进的技术,开始提供全面的供应链服务,向第三方输出物流服务和技术解决方案。
截止2019年底,京东业务涉及零售、数字科技、物流、技术服务、健康、智联云和海外等领域。2019年底,京东集团的定位从“领先的技术驱动的电商公司”转变为“领先的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京东开始从“零售”全面转型到“零售+基础设施服务商”。2020年6月京东在香港二次上市。
二、京东运营发展历程?
从1998年的中关村柜台,到现如今坐拥3亿用户的互联网巨头,京东在这20年的历程中,经历了一次次掉转船头和从头开始,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刘强东的一次次“一意孤行”让京东在互联网行业的厮杀中活生生拼出一条自己的路。
现如今当年的“草莽英雄”已经成为横跨电商、物流、金融、线上线下等业务于一体的“正规军”,外界也期待着京东的未来故事。
程子娇
一个小柜台的价值观
20年前的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胶着和兴奋期。1998年,昔日的铁饭碗被打破,集体单位、国有企业职工大量下岗。与此同时,民营企业蓬勃发展。
那一年,张朝阳从美国回国并创立搜狐,因此成为了1998年《时代周刊》“全球50位数字英雄”之一。搜狐、新浪、网易等网络门户是互联网焦点。1998年,谷歌刚刚成立,腾讯还叫OICQ,马云还在经营他的“中国黄页”,百度则在一年后才诞生。
那一年的6月18日,24岁的刘强东带着工作两年攒下的12000元,在中关村海开市场租下了一个4平方米的摊位,买了一台二手电脑和一辆二手三轮车,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京东多媒体——京东的前身成立。
当时的京东多媒体是典型的线下渠道生意,即在柜台进货、卖货,先做批发,后转为零售。
而那时的中国的零售业充满暴利、无秩序,甚至欺诈和贪腐。中关村的大小卖场正是中国销售渠道行业生态最鲜活的写照——正品与山寨共存,消费者能否买到物美价廉货真价实的产品完全取决于眼力和砍价能力。因为价格谈不拢而发生的打架斗殴更是时常发生。刘强东和他的京东多媒体正是诞生于这样的商业环境。
刚刚来到中关村的刘强东没有渠道,没有资金,没有客户,没有团队,就靠他一个人做。但是他不同于很多卖家的是,他坚持明码标价,拒绝讲价。很多客户谈不下价格,去别的地方转了一圈,又回头和刘强东谈,因为他们发现刘强东这里的价格定得最合理。
当时还没有“用户体验”这样的概念,有的是客户会成为回头客的朴素观念。如今京东成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客户为先”的价值观源头就来自于1998年中关村的一个小小柜台。
刘强东“一意孤行”
从1998年的小柜台到互联网巨头,京东走过20个年头。不说是经历千难万险,但也经历了太多次“壮士断腕”和“掉转船头”。从2004年转型电商到2007年扩展全品类并自建仓储物流,这些被外界视为刘强东“一意孤行”的决策一次次成为京东成长史中的重要转折点。
2003年,中国最早一批能叫得出名字的电商企业相继被收购出局,当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京东必将按照国美、苏宁清晰的商业模式发展时,刘强东却瞄准了电商。已经在中关村名声大噪的京东如同壮士断腕一样放弃已经成熟的线下渠道,掉转船头走上了日渐趋热但前景尚不明朗的电商行业。这一决策让京东能够以电商企业的标签在资本市场获得认可成为可能。
也正是这一年,一场名为“非典”的阴霾笼罩整个中国,一时间街头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往红火的线下零售生意变得门可罗雀。但与此同时,“非典”在重创传统零售业的同时,给电子商务行业打开了一扇窗,因为它让足不出户的国人开始尝试通过互联网购买商品。
不过,真正使电商站到时代发展风口上的,是渐渐增长的中国互联网红利。经历了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灭的中国互联网开始重新兴盛。
2007年,电子商务融资加速,电商行业大跃进式的增长,使中国电商市场飞速扩大。京东也在这一年从今日资本获得了第一笔千万美元融资。从此京东开始了从线下零售转型电商的大步迈进,进入全品类扩张期。
京东稳步把握品类选择,从IT产品,到数码通信再到小家电、大家电、日用百货,再到图书。刘强东的“一意孤行”再次让京东从3C电商成为一站式消费平台。
物流豪赌千钧一发
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下单之后,是快递企业将商品送到消费者的家中。然而与亚马逊合作伙伴联邦快递和UPS不同的是,中国的快递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完善规范的物流体系,更像是诸侯混战,割据一方。服务质量差、暴力分拣等现象屡见报端。
物流行业的落后严重影响了电商的成长,“京东70%的客户投诉来自物流,客户投诉物流送货慢,货物损坏严重”让当时的刘强东萌生出一个在投资人看来近乎疯狂的想法——自建物流。
投资人与管理层显然没有站在刘强东一边。即使如此,刘强东对决定表现得十分“决绝”,甚至在内部信中承认自己的行为是“一意孤行”。但就是上述两次重大的决定,让京东把握着自身在电商行业中的话语权。
而对于当时的刘强东而言,需要长期大量资本投入的自建物流战略规划无疑是一场豪赌。
因为2008年正值资本寒冬,刘强东将获得的第一笔融资在2008年用完时,一时间没有任何一家投资机构愿意掏钱拯救一个仿佛无底洞般不知何时能盈利的企业。
“我加入京东快11年,那时是最艰难的时候,可以说是九死一生,”跟随刘强东多年的创业元老,现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商城生鲜事业部总裁王笑松在讲述创业故事时,将这段时间定义为京东历史上最困难的时刻,“有一次我们一起见完一个投资人,(刘强东)开车到路边说,我们现在不挣钱,只要公司赚钱了一定让每个人过上幸福生活。”
刘强东称,为了不让京东倒闭,他一天最多看了5只基金,一个星期最多见了42个投资人说同样的话。“骨子里的恐惧感,还有对兄弟们的愧疚、羞愧,带来的痛苦可以说是无法言喻的。”一月间,34岁的刘强东便愁白了门庭正上方的头发。
2010年,京东获高瓴资本2.65亿美元融资和5000万美元追加资金,创造当年互联网最大融资。借此,京东进一步拓展了物流布局。如今,仓储物流能力已经成为京东的护城河。
企 | 业 | 档 | 案
京东是中国领先的技术驱动型电商和零售基础设施服务商。其尖端的零售基础设施使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购买所需的任何商品。京东向合作伙伴、品牌商和多个领域开放了技术和基础设施,作为零售基础设施服务商推动各行各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创新。京东也是纳斯达克100指数的一员和财富全球500强企业。
- 对话京东高管
京东的“未来故事”
2014年5月22日,纽约纳斯达克的上市钟声为京东而响,京东一跃成为“中国电商第一股”。不同于20年前的“草莽英雄”,今天的京东已经成为横跨电商、物流、金融、线上线下等业务于一体的“正规军”。外界也期待着京东的未来故事。
今年六月,刘强东用“三条曲线”描绘京东的未来图纸。其中,在3C、家电等核心优势业务构成的第一条增长曲线上,京东将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在大客户以及健康、医疗、汽车、房产、生鲜等新品类构成的第二条增长曲线上,将保持高速的增长;基于智能供应链、数据服务和门店科技等驱动的零售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推动京东集团未来业绩持续增长的第三条曲线。
用刘强东的话来说,“大概两三年之后,京东会进入第三条增长曲线”。然而事实证明,京东的第三条曲线正在加速,京东的未来故事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
开放
挑战电商生鲜难题
王笑松:从3C老炮到生鲜新兵
“更加懂得我们的用户想要什么,并将产品以最低的成本去精准触达用户,是我们下一个阶段要下功夫的地方,”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京东商城大快消事业群总裁王笑松表示。
王笑松长期以来负责京东的“王牌”——3C事业部,他一手将京东3C业务市场份额做成行业第一,在此之前,他也参与筹建了京东家电业务部门。
已是京东元老级人物的王笑松却在2016年选择放下过去的荣耀从头开始。
“生鲜是电商行业哥德巴赫猜想,是电商皇冠上的明珠,”王笑松说,全世界没有哪个企业在市场销售生鲜成功过,线上销售生鲜产品更是不容易,产品体验和冷链物流面临巨大挑战。
面对这个难啃的骨头,刘强东和王笑松一面是跃跃欲试,一面是谨慎小心。
“有天晚上我刚准备休息,刘总发微信问我,说你觉得生鲜是否应该从消费品单列出来成立一个事业部,我说这个有必要,”王笑松认为生鲜这个难做的业务需要足够多的资源才能做起来。
刘强东紧接着问他谁来做负责人,王笑松想了很久,“貌似脑海里没想到特别适合的人,当时有点冲动,说要不我来试试吧。”这条微信让向来秒回信息的刘强东沉默了30分钟,而王笑松就一直没睡在那等着,后来刘强东说行。
2016年,王笑松正式离开掌舵了近十年的3C业务,开始接手生鲜事业部。
而在接手生鲜业务近两年之后,2017年12月底,王笑松主导的生鲜超市7FRESH开始运营,试图探索京东线上线下供应链共享,并通过智能技术和开放的服务,重构“人、货、场”之间的关系的可能性。2018年1月,王笑松任京东三大事业群之一的大快消事业群总裁。(由原生鲜事业部、消费品事业部以及新通路事业部构成)
大快消事业群承载着京东平台上最多的品牌商家和最多样化的品类,王笑松的战略是通过技术的开放,让京东成为品牌商的零售基础设施提供商,为品牌商提供从营销到运营的全生态链零售基础设施服务。
“现在公司大了,以往比较粗放的生长方式需要转向精细化运作,”王笑松说,无论是做家电还是做7FRESH,我们的逻辑都是把京东供应链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这一方面需要好产品,一方面需要精准运营,“未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既保持京东当年的创业激情,做出快速的决策,同时又能够把京东的资源用好。”
技术
技术!技术!升级!
周伯文:京东全链条业务系统化落地AI
“未来12年我们只有三样东西,技术!技术!技术!”2017年初,刘强东在开年大会上向整个集团传达了京东在未来12年的战略,他说京东集团将朝着技术转型,用技术改造京东在第一个十二年建立的所有商业模式。
技术转型的道路上,AI无疑是京东技术研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赛道。2017年9月12日,原IBM Watson Group 首席科学家周伯文正式入职京东,出任京东集团副总裁,负责京东AI平台与研究部相关业务。
“每天工作18小时,每周工作7天,”一直聚焦于AI和深度学习基础研究的周伯文,在加入京东后,“忙”成了关键词。
从美国回到中国,从IBM到京东,周伯文感受到的最大不同就是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场、最多的互联网用户和数据量最大、场景最丰富的互联网企业。能够回到这片数据的富矿让痴迷于技术的周伯文倍感兴奋。
“系统性、大规模、全流程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而不是孤立的,这样的公司是潜力最无穷的,”周伯文认为,京东正是这样一家拥有全行业价值链最长、最优质的大数据(Big Data),也是使用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最彻底的企业公司,从用户端的交互感知、交易、售后,再到供应链端的商品选择、货物流通、线上线下,“这条往返的链条,如果我们做好系统工作,前景不可估量,也是未来京东对外合作赋能的技术核心。”
周伯文毫不掩饰他对于这份工作的热情,“京东从技术到商业,各个链条打通,形成了闭环。”而这样的闭环,一方面让一线研发人员在亲历研究成果的价值落地时,拥有更强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让企业加快技术的迭代和转化,提升科研效率,“这就是我们AI的核心价值与魅力所在。”
在他来到京东的一年里,他感受到京东对技术在战略地位的提升以及资源投入的倾斜是显而易见的,同时组织文化上对技术人员的尊重已经成形,“AI研究院的科学家能够全身心地搞专业研究,做深入思考。”
作为科学家的周伯文不屑于秀肌肉式的炫技,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全链条全场景的落地,对于用户而言往往是没有明确感知的,但却是真正创造价值的。
“我们的定位非常清晰,就是用最先进的AI算法,去做最落地、最贴实际、最接地气的AI应用。”周伯文说,繁忙背后,是京东AI在这一年多的实际进展,语音的识别与合成、计算机视觉方面的人体感知和意图识别以及跨数百多个业务场景的技术平台等方面取得诸多突破。
“能够实现所想即所得,是技术的魅力,”周伯文说,更重要的是,京东能否真正变成一家由技术驱动的公司,在于落地。
国际化
供应链是核心竞争力
王振辉:京东物流与千万客户彼此成就
“京东商城成就了京东物流这个品牌,京东物流也成就了今天京东,”在京东自建物流十年后,京东在2017年正式成立京东物流子集团,由原京东商城运营体系负责人王振辉出任京东物流集团CEO。
经历了2007年到2009年的摸索阶段和2010年到2015年的快速发展阶段,京东物流从2016年开始逐步走向开放。
一直以来,物流能力作为京东的核心竞争力,使京东实现了在中国市场的快速成长。如今,伴随着京东物流能力的逐渐开放,京东试图让其自身多年积累的全链条供应链能力成为更多商家的供应链基础设施。与此同时,也让京东的未来充满了可能性。王振辉称,“无论是京东商城也好,还是我们现在的这些开放业务客户也好,我们都希望是彼此成就。”
同时,刘强东在今年6·18期间确定了京东未来10年的国际化方向,即以物流打头阵的供应链服务全球化,“在今后的十年,我们的供应链服务也将大力输出到全球市场。”
在日前举办的2018全球智能物流峰会上,王振辉宣布京东物流将携手航空、铁路、海运、仓储、配送等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全球智能供应链基础网络(GSSC)的建设,打造一个布局全球的“双48小时”通路网络。
从开放到国际化,从个人业务到冷链快运等新业务,这些关键词的背后是京东物流未来的增长曲线。“京东供应链(仓配一体业务)是我们增长最核心的基石。而京东快递、京东冷链、京东快运、京东跨境、京东云仓以及我们的个人快递业务等会是我们新的一条增长曲线。第三个增长曲线则是物流科技。”
近两年来,无人科技成了京东在讲述未来故事时的“利器”。从无人仓、配送机器人、无人机到无人车,京东物流越来越清晰地在向外界描绘一个充满科技感的未来。
王振辉称,不同层级的无人仓已经有二十余个落地,在双11期间这一数字将达到50个,在引领着效率的不断优化。在2018全球智能物流峰会上,京东无人科技宣布将全面开放,依托自主研发的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无人超市等一系列黑科技,面向合作伙伴提供多场景智能机器人、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定制化无人系统解决方案、无界零售解决方案等,推动各行业成本优化和智能水平提升。
牢牢将“成本、效率、体验”作为守则的王振辉坚信开放、技术是正确的方向,而同样让王振辉关注的,是京东物流基层配送员的变化。
“我们一个西安的配送员刚做快递员时不敢跟亲戚说,觉得没面子。但在京东工作了一两年以后,他说就觉得特别自豪。”让王振辉感到自豪的是,京东也好,顺丰也好,这些企业让快递小哥成为了一个比较正向的称呼,有温度甚至有点酷。
三、京东的发展历程?
1998年6月18日,刘强东先生在中关村创业,成立京东公司。“京东”的名字由刘强东和他初恋女友龚小京的名字而组成。京东商城名字里的“京”字,即取自龚小京,“东”字则取自刘强东。2001年6月,京东成为光磁产品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代理商,销售量及影响力在行业内首屈一指。
1998年6月18日,刘强东先生在中关村创业,成立京东公司。“京东”的名字是由刘强东和他初恋女友龚小京的名字组成的。京东商城的名字里的“京”字,即取自龚小京,“东”字则取自刘强东。
2001年6月,京东成为光磁产品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代理商,销售量及影响力在行业内首屈一指。
2004年1月,京东开辟电子商务领域创业实验田,京东多媒体网正式开通,启用新域名。
2013年5月6日,京东商城在完成内测后,正式与消费者见面,用户可在京东上购买食品饮料、调味品等日用品。此次京东将超市搬到线上,也是京东在“一站式购物平台”战略布局上的又一次发力。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轻松实现“打酱油”、“买啤酒”等日常生活购物需求。
京东商城首次上线的商品逾5,000种,涉及休闲特产、纯净水、粮油、调味品、啤酒饮料、等多个产品品类;这些品类都与消费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以往打包出售所不同,如今在京东商城中一罐可乐、一瓶酱油,消费者都可零买,京东送货到家。加上支持货到付款等服务,真正能帮用户实现购物的“多、快、好、省”。
四、京东国际发展历程?
1998年6月 18日刘强东在中关村创立 “京东公司”代理光磁产品
2001-2003年,最多时北京、上海、沈阳 12 家连锁店,营业额 6000万元/ 年。
2001年,成为中国最大的光磁代理商,第一家零售店 “京东多媒体 ”在中关 村苏州街上的银丰大厦开张。
2003 年非典,放弃了要在全国扩张门面店的计划并开始尝试在网上发帖售 卖商品。
2005年 10月京东坚决地关闭了所有门店,实行 100%的线上销售。
2005年 11月京东多媒体网日订单处理量稳定突破 500个。
2005年关闭所有线下零售店 3000万元/年 2006年 1月京东宣布进军上海, 成立上海全资子公司。
2007年 5月京东广州全资子公司成立,全力开拓华南市场。广州全资子公 司的成立代表着京东由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为基础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的形 成。
2007年 8月京东赢得国际著名风险投资基金 ——今日资本的青睐,首批融 资千万美金。
2007年10月京东商城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启用移动 POS上门刷卡服
务,开创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先河。 2008年 6月京东商城在 2008年初涉足销售 平板电视,并于 6 月将空调、冰洗、电视等大家电产品线逐一扩充完毕。标志 着京东公司在建司十周年之际完成了 3C 产品的全线搭建,成为名副其实的 3C 网购平台。2008年7月京东商城作为国内最大的3C网购平台,凭借多年来惊
人的高速发展首次参选 “清科-2008 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 50强”便登上了榜 单。
2009年 01 月京东商城获得来自今日资本、雄牛资本以及亚洲投资银行家、
五、京东起源及发展历程?
1998年6月18日,当时24岁的刘强东带着工作两年攒下来的12000块钱,在北京中关村租了一个4平方的摊位,开始了自己的创业。
当时的京东还叫京东多媒体,主要的业务是给婚纱影楼的视频编辑提供硬件和系统,后来公司业务扩大,京东开始卖光碟产品、刻录机和录像机这种东西。
熟悉京东历史的同学们可能知道,京东很长一段时间主打的产品品类就是3C数码产品,这和刘强东早期的创业经历很有关系。另外,刘强东还把早年创业经历里的一些习惯带到了后来的京东。
六、京东仓储的发展历程?
在原先品质服务的基础上,京东物流全力推进全国城市群的物流时效升级,加快城市群内部以及城市群之间的流通速度,推动物流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与刚刚推出的“千县万镇24小时达”时效升级计划遥相呼应。纵观京东物流的整个发展历程,从自建开始,京东物流十几年来都在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不断提升物流行业的服务质量与标准。无论是在时效上,还是对商家、用户的服务体验上,都在进行着升级与进化。
俗话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2007年,京东自建物流曾引起巨大的行业争议,如此重的模式在当时甚至现在都还不被看好。在力排众议后,京东还是走上了自建物流的道路,从第一个仓库落地在北京市海淀区凤凰岭开始,京东物流面临的不仅仅是众多同行的挑战,还有对自身业务的探索。
2010年,京东物流推出“211限时达”,简单来说就是上午11:00前下单,当日送达;晚上11:00前下单,次日送达。在整个物流行业中,这一业务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可能做到的。如今,京东物流“半日达”(即“211限时达”)逐渐成为电商物流配送服务标杆。
2012年,“青龙系统”上线,实现商品从发货到收货物流配送全链条管理;2014年,首个智能物流中心“亚洲一号”在上海正式投入运营。
2016年,京东物流以品牌化运营的方式全面对社会开放。4月,京东集团宣布京东到家与达达合并,开启即时配送业务。
2017年4月,京东物流集团成立。独立运营的京东物流如脱缰野马,在业务、规模上不断的拓展。
2018年,京东物流发布全球化战略,携手伙伴共建全球智能供应链基础网络(GSSC),推出京东供应链、京东快递、京东快运、京东冷链、京东云仓、京东跨境六大产品。同时,个人快递业务上线。
2019年,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区投用超过23座,形成亚洲电商物流领域规模最大的智能物流仓群。
从京东发展上来看,京东物流每一次的调整与升级,基本都是对自己的挑战。因为相对于传统的物流行业,现代物流的发展并没有一个标准,所有的相关企业都是在摸索中试错、调整、升级与改进。
七、大数据的发展历程?
大数据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但真正的突破性进展是在21世纪初。以下是大数据发展历程的几个关键阶段:
萌芽期(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在这个阶段,数据库技术逐渐成熟,数据挖掘理论也开始形成。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并开始尝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来分析和利用数据。
突破期(2003年-2006年):在这个阶段,社交网络的流行导致大量非结构化数据的出现,传统数据处理方法难以应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数据处理系统和数据库架构,大数据的概念逐渐形成。
成长期(2006年-2009年):在这个阶段,大数据开始形成并行计算和分布式系统,为大数据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一些商业智能工具和知识管理技术也开始被应用,大数据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成熟期(2010年至今):在这个阶段,随着智能手机和物联网的普及,数据碎片化、分布式、流媒体特征更加明显,移动数据急剧增长。大数据的概念开始风靡全球,各种大数据技术和应用不断涌现,大数据已经成为信息化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
总的来说,大数据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大数据将会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八、大模型发展历程?
大模型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神经网络模型只有几层,训练数据也很少。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网络模型的深度和训练数据的规模也逐渐增加。
2006年,Hinton等人提出了深度置信网络(Deep Belief Networks),这是一种多层神经网络模型,可以通过无监督学习进行预训练。这一突破为大模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2012年,Hinton等人在ImageNet图像分类竞赛中使用了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简称CNN)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一成果引发了对深度学习的广泛兴趣和研究热潮。
随着深度学习模型的发展,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和算力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了应对这一挑战,2012年,Google公司推出了Google Brain项目,该项目旨在研究和开发大规模神经网络模型。Google Brain团队在2014年提出了Inception模型,该模型在ImageNet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14年,Google发布了用于分布式训练的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为大模型的训练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支持。此后,各种大型深度学习模型相继涌现,如ResNet、BERT、GPT等,这些模型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随着硬件技术的不断进步,如GPU和TPU的发展,以及云计算的普及,大模型的训练和部署变得更加可行和高效。目前,大模型已经成为深度学习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并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九、ieee数据库发展历程?
IEEE的前身AIEE(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和IRE(无线电工程师协会)成立于1884年。
IEEE的兴趣主要是有线通讯(电报和电话),照明和电力系统。IRE关心的多是无线电工程,它由2个更小的组织组成, 无线和电报工程师协会和无线电协会。
随着1930年代电子学的兴起, 电气工程大抵上也成了IRE的成员,但是电子管技术的应用变得如此广泛以至于IRE和AIEE领域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
二战以后,两个组织竞争日益加剧1961年两个组织的领导人果断决定将二者合并,终于1963年1月1日合并成立IEEE。
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IEL)数据库提供1988年以来、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和英国电气工程师学会(IEE)出版的207种期刊、6279种会议录、1496种标准的全文信息,包括947,413篇文章(截止到2003年6月25日)、2,350,000 页PDF文件和500,000位作者。用户通过检索可以浏览、下载或打印与原出版物版面完全相同的文字、图表、图像和照片的全文信息。
十、京东物流发展历程及趋势?
京东物流在独立上市之前经过了三次战略方向的调整。
第一阶段:成网,自建网络满足电商履约需求京东以自营电商起步,以3C电子正品保证切入电商市场。商品特性:单价高,时效要求强;而彼时的快递网络除了顺丰时效质量尚可,其他的公司难堪其用。快递公司对京东件也很头疼,丢一件,赔不起啊!因此为了解决外部履约带来的安全性、可靠性问题,以及履约成本和时效的问题。京东决定自建网络。
第二阶段:品牌力与产品力,打造京东物流的品牌,将网络能力产品化。
第三阶段:从产品到服务的能力再升级,京东物流的战略定位从“零售和零售基础设施”到“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
趋势是下一代的物流平台需要更加聚焦于软件与算法赋能以及对三方资源有效的调用能力,做到这两点,就能做到无边,无界的境界。